人工外,燈籠本身的物料成本並不算高。
臨近交流會,全國各地的花燈藝人陸續抵達了南安,有的坐火車,有的乘飛機,旅費都是鳳寧贊助的。當然,並不是她直接出的,是她贊助這次交流活動,交到主辦方文化局手裡的,各地的藝人們拿著票來文化局報銷。
藝人們抵達南安後,被安排在招待所里住下,好吃好喝招待著,感受一下南安人熱情和美食的特色。
接下來的事就由鳳寧負責了,安排他們去參觀自己的公司,領著他們去參觀彩燈博物館。
鳳寧還要負責為這些藝人們提供所需的材料,以便他們製作花燈,來參加彩燈交流會,那肯定是要做幾盞拿手的花燈的,而不是過來走走看看,再嘴上交流幾句就好了。
外地來的花燈藝人看到華燈公司的規模,沒有不羨慕的,因為對他們來說,他們都是家庭作坊式的,一個流派的花燈匠人數量不少,大家各自為政,難成規模。
但鳳寧這邊的燈彩製作已經成了流水線了,工作效率顯然高得多。
最令他們羨慕的還是每年布置燈會的速度,一場大型燈會,給他們來組織,起碼要小半年甚至半年,而鳳寧的團隊,兩個月就能搞定,要是人數足夠,一個多月也都能成。
當這些同行向鳳寧請教的時候,鳳寧也沒有完全避而不談,雖然這是他們的行業機密,她也大致說了說,把具體的細節和關鍵點隱去了。
她也知道,其實大家也知道大致流程,但就是未必做得出來。畢竟產業這個東西,不是想做就能做好的,就好比很多地方有特色產業,別的地方為什麼沒有?是不想要嗎?那是因為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總有欠缺。
第108章
鳳寧組織所有與會手藝人們坐在一起開了個交流會, 眾人也都展示了自己的技藝,一起互相交流學習。
鳳寧在會上表態:「我們傳統彩燈能夠發展到現在,也是多虧了在座各位的堅持和守護。我知道, 很多傳統技藝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 已經陸續消亡了。很多是因為傳承人生活窘迫,不得不另謀生路, 技藝斷了傳承。有的則是因為堅持不外傳的傳統, 導致傳承斷絕。有很多技藝在我們現在看起來已經不合時宜了,但終歸是老祖宗的智慧結晶,我希望都能夠傳承下去,這是文化歷史的見證。我個人能力有限,但願意出資三十萬,成立一個拯救傳統技藝的基金會。」
鳳寧說出這話的時候, 一旁的戴師傅猛地看向鳳寧,這事徒弟可沒跟自己提過。這孩子是悶聲幹大事的性子,做什麼事都是不聲不響的,上次給船廠捐款也是,今天成立基金會也是。
戴師傅說:「我無兒無女, 就只有這麼一個孝順徒弟, 既然我徒弟這麼深明大義, 那我這個當師傅也應該支持一下。我願意向基金會捐贈一萬元,盡一點綿薄之力,希望能夠幫到更多的手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