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的計劃已經定下了,三個縣的縣長齊聚市里,開正式的討論會議。
范書記的心情還算穩定,前幾天路菲菲拂袖而去的時候,他以為徹底玩完,沒想到,還是帶他們玩的嘛。
三個縣領導回去之後,布置安排工作,對松露的大小做出規定。
還有不准斷子絕孫式挖掘,不准挖太小的……等等規定。
在市里開會的時候,說得客客氣氣,文質彬彬:「我們要堅持可持續發展,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 」
到了縣裡往村里下達的時候,就已經變成:「誰要是敢把無娘果挖斷了根,我就斷了他家的根!誰要是亂挖,我就打斷誰的腿!」
市里還為此開了一個模具,專門用來量松露大小的,小於這個大小就得重新用土掩上,要是誰家敢挖低於這個大小的松露,他就等著村幹部進門來掀屋頂吧。
公司里的同事們已經就松露的銷售情況進行調查,他們對前景不是特別樂觀。
雖然松露在歐美市場供不應求,而且白松露更貴,但是,歐美市場不認中國松露。
1995年2月15日,《紐約時報》曾發表文章《中國松露正在入侵》,說中國松露質量不佳,無法與法國黑松露相提並論,切成薄片後很快氧化變黑,也沒什麼紋理,沒什麼味道。
這篇報導用的理論依據不算硬編的謠言。
只是巧妙的信息錯位了一下。
紋理不好,是因為他們拍照用的是「假喜馬拉雅塊菌」,而不是中國松露主流品種「印度tຊ塊菌」。
香味不佳,單純是因為中國人愛吃未成熟的,就吃那麼個脆嫩的口感,熟菌那股噁心巴啦的汽油味,本地人都不愛吃,那種程度的菌被本地人稱為「死了」。
還有另一個原因是從中國運到歐洲的時間太長了,比起法國本地現采現吃,當然有差距,大概原理跟荔枝「三日色香味盡去矣」差不多。
過去往歐洲賣松露的時候,從土裡到縣城,再到市里,再裝上飛機飛十幾個小時,得五六天的時間了。
現在不管是運輸速度,還是冷鏈保鮮,都比十幾年前強太多。
反正就路菲菲自己吃的感覺,完全吃不出來有什麼特別。
1995年之前,中國的松露實在是賣得太便宜了,從山裡運到本地菜場根本就沒人愛買,還不如見手青賣得好。
運出國,一公斤才賣幾百塊錢,比歐洲賣的便宜太多,賺不到錢的歐美人,就開始想辦法分析中國松露是假貨,「只是像」而已。
誰來定義時尚與美,本質上是一種權力,先來者優於後來者,上位者優於下位者。
美食和服務也同樣如此。
愛馬仕、Omakase,店員如同俯視著天下的眾神,消費者則成了跪求賜予神跡的凡人,但是這些品牌依舊是一包難求、一座難求。
就連花錢都得求著,才能花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