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版,確實相當的生活化、口語化,就好像一個外地遊客,找當地朋友詢問附近有什麼好吃的,當地朋友說:「我們這邊的艾沙江烤包子,絕啦!外面烤得特別脆,一咬一口汁,還便宜,我每天下班都要去買,排隊排得很兇哦!」
對於這一版,路菲菲的意見跟周瀾一樣:「如果是單純的吃播,或者是普通的個人網絡日記,是沒有問題的。要是配上解說人的表情和手勢,肯定效果很好。但是,不適用於紀錄片,紀錄片還是要稍微提升一下文化內涵的。」
一本正經不行,生活口語化也不行,文案懵了,她不知道應該寫成什麼樣,才能讓老闆們滿意。
「那是要寫成像汪曾祺的那種風格嗎?」
路菲菲想了想:「可以,不過他的風格主要是描述,你可以寫得再活潑一點,比如再加點魯迅《社戲》的風格。」
文案內心相當的絕望,汪曾祺加魯迅,那是什麼奇怪的縫合怪?
她又寫了一版,這次變成了「土筍凍可當是形狀略怪的蟶子,可涼拌可煮湯,將它當做味精加在湯里,大抵是不錯的,鮮、嫩、脆、滑,也有商家不捨得下本,在湯中加入豬皮,乃至吉利丁,凍得結實,卻也失了土筍凍應有的本味。
本地土筍正確的口感當是含住兩三秒便半化不化成鮮甜清涼的湯汁,配著老闆加了蒜蓉與香醋的蘸料,嚇,辛辣味先喚醒了舌頭上的味蕾,再由土筍凍的清涼讓味蕾平和下來,最後化成一股清流落到胃底。
滿足了最切近的食慾,人們才有力氣與勇氣完成茫遠的志向……」
周瀾對這篇依舊不滿意,文案說是路菲菲教的。
路菲菲看到這篇,覺得文案同學沒有領悟什麼叫汪曾祺加魯迅,也不理解活潑一點。
文案的工作態度很積極,路菲菲一時找不到可以給她對照的東西,又不想讓她再改了又改,這樣漫無結果的改啊改,最後只會讓她喪失對文案好壞的判斷能力。
好,不知道為什麼好。
壞,不知道為什麼壞。
只會像個傀儡一樣,讓怎麼改就怎麼改。
路菲菲找了莫小意,請她寫一段,做個文風的示範。
莫小意文章的風格一向跳脫活潑,愛用擬人和比喻,「一口下去,如同品嘗海風的氣息,舌尖如同被輕柔的海浪拍打糾纏……這是千百年來獨屬於福建人民的消暑佳肴,越是彌足珍貴的美味,往往看起來越是平平無奇……」
最後還升華了一下,聯繫上了遠方遊子與家鄉的牽絆。
關於要不要升華這個問題,幾人又討論了一番,路菲菲自己是不喜歡的,不過,她反思了一下,自己不喜歡的原因並不是說升華不好,只是她看過了太多的升華,以及沒事就升華,已經看膩了。
現在的觀眾還沒見過太多的煽情,適當煽情,有助於提升節目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