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輸入,將會成為拉動單位效益的不竭動力!
這個年代的大學生含金量很高,學得東西是扎紮實實的,而且還比後世更注重理論和實際結合。
京都大學為此,也與多個單位合作,又或者自己開拓廠子,由學生邊學習邊落實到實踐中去。
如今謝筱芸帶領成員們參觀與各自專業對口的單位,能夠精準地從專業角度出發,一眼就瞧出來,那單位經營管理和生產上的不妥帖。
畢竟能夠進入到學生會的學生,自然是學習與能力並重的!
謝筱芸就以外聯部里的成員們給出較為完善、可施行性的優化方案,作為交換條件,換取單位的各種活動贊助。
且如果單位給的贊助特別可觀,那麼他們還會出一套銷售方案,有針對性地提升單位的銷售額!
而這,才是各個單位最終追求的目標。
每一個方案都有謝筱芸參與,甚至是她一步步引導著大傢伙的思路,從而細化具體到方案中。
是以對於她的這個決定和提議,外聯部的成員們都是贊同的。他們喜歡用自己的努力,為學生們爭取更多的福利,更喜歡自己所學真能給社會創收!
被參觀、給出各種方案的單位們,當然更加樂意了。
謝筱芸只是提出了籠統的合作方案,並沒有具體到數據上。
單位能為學生們做出怎樣的贊助,就全看他們對方案的滿意程度。
畢竟謝筱芸表示了,學校學生一般大三下學習就要進行選單位實習,但是在這之前,學生們的理論仍舊需要用實踐夯實,只依靠著學校下屬或合作、經營管理模式較為單一性的單位,並不能滿足大傢伙對理論的探索。
是以其他單位也能作為一個長期的合作對象。
京都大學一屆各個專業的畢業生學生並不多,每個單位能夠分幾人呢?
再者工作也是雙向選擇的事情,涉及很多因素。
單位開出的條件,不一定能打動京都大學的畢業生來工作,但是他們卻能以這種合作方式,達到一種低水平的共贏。
這種低水平的累積,也將會產生巨大的影響,讓單位在諸多同行中始終保持優勢!
但凡有點遠見的領導們,都會做出正確的選擇。
謝筱芸利用閒暇時間帶領著外聯部的成員們去參觀學習,有時候則是成員們自個兒結合組隊,在一個月的時間裡,他們地毯式地將一切財大氣粗的單位都給轉悠了一遍。
是以等外聯部或者各個學院再舉辦各種活動的時候,校外諸多單位給出的贊助格外豐厚,吸引學生們踴躍參與進來。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