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瑾已經在數錢了。
五十個包子,一個包子,五文錢,總共收了二百五十文。
烙餅,八文錢一個,五十個,收了四百文。
加起來有六百五十文。
顧瑾又算了下成本。
一斤麵粉加水和成麵團大概有八百克。
八百克麵團,被李母分成分成二十個劑子。
劑子醒發後,蒸熟後,挺大個。
烙餅用的麵粉要多些,但是,賣得貴。
這一次大概用了五斤麵粉,一斤麵粉十五錢,柴火是自己撿的不花錢,再去掉用的葷油和糖,還賺了不少。
「瑾兒,外祖母見你有不少主意賺錢,怎麼在上楊村從來沒有提起過?」李母忽然想起什麼,開口問道。
顧瑾淡淡道:「其實說過一些賺錢的點子。」
「但爺奶他們都不相信,大伯他們也挺煩我們家,為了少惹人煩,便……」
李母摸摸外孫女的頭:「嗯,也不怪他們,你爹讀書每年費不少銀子,有意見也是人之常情,不過我們家瑾兒,腦袋瓜子就是靈泛,今天可掙了不少呢!」
一家人興高采烈趕著騾車回到羅家村。
路上遇到不少村民,他們紛紛打聽,李大海爽朗告知他們在瀾城做生意。
瑾兒說了,這門生意別人搶不走。
既然如此,也就不用藏著掖著了。
李家人在瀾城做生意的消息很快傳遍了羅家村。
不少村民們羨慕不已,但他們從來沒有用麵粉做過吃食,也不知道做包子饅頭需要發酵。
其他幾家從建州來的災民,他們倒是會做,但是在打聽到麵粉的價格和攤位費後,一個個望洋興嘆。
更何況,他們根本沒有本錢置辦騾車。
為了積攢銀錢和糧食,李家人幾乎天天都出攤。
等事情進入軌道後,出攤的人就只有李母,李大海和顧瑾。
李忠義兩兄弟負責田地里的活計和種菜。
李桃花帶著兩個孩子,還需要忙著家裡人的家務活。
一家人再忙,練武習字之事也沒有撂下。
每次出攤回來後,下午顧瑾帶著兩個舅舅習武,晚上則是一家人識字的時間。
家裡的物資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增長。
到了臘月,李大海以置辦年貨為藉口,在各個村落收物資。
活雞,活鴨,各種梅乾菜,酸菜,臘肉,臘雞,臘魚,黃豆等等不限數量。
等開春後,偷偷攢下來的麵粉,大米和豬油也各有了一百多斤。
為了少繳稅,顧瑾隔一段時間就會備一次物資。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