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完澡再穿髒衣服,等於沒洗。
顧瑾思忖半晌後,帶著小舅和羅五穀出了一趟門。
回來後,就多了二十套內衣和春裝。
在周國,一般的農戶人家都是去布莊扯布,回來自己做衣服。
成衣針對的消費人群,一般是貴族。
有的大戶人家還特意養了繡娘,專門縫製成衣。
其次是商賈和他們的夫人們,為了彰顯身份,他們會用最好的料子來裝扮自己。
所以,成衣鋪的衣裳都很昂貴。
在青梅縣,一件棉服二兩銀子,一套內衣五百個大錢。
她一次性要二十套尺碼不一的棉和內衣,差不多將青梅縣的成衣鋪子都跑了遍。
幸好顧瑾在亳縣撈到不少錢財,她現在最多的就是錢。
張大雷拿到衣裳激動得臉都紅了。
他在外當護衛,只有大戶人家才會發放四季衣裳,想不到李家人居然也有。
這主顧不錯,等到了京城,如果他們還要人,可以繼續做下去。
如果不要人?
那就想辦法離李家近些,也好照顧桃花和她的兩個孩子。
至於顧瑾的十八個徒弟,更是興奮不已。
他們有很多人從來都沒有穿過新衣裳。
因為農戶人家沒有閒錢扯布做衣裳。
一般都是大的穿了,小的穿。
衣服實在磨得不成樣子,就會做成布頭,縫補其它的衣裳。
棉服更是捨不得置辦。
在周國和平時期,一尺布大概需要四十文,一件衣服要七尺上下,光布料錢就得兩百八十文。
至於棉花,市價變化隨著地域差價很大。
有的州城需要三百文五十文一斤,有的州城卻只要一百文一斤,還有兩百多文一斤的。
青梅縣的棉花,兩百文一斤,一件棉襖算四斤棉花,就得八百文錢。
布料,棉花,再加上手工錢,賣二兩銀子,在農戶人家看來,是很貴的。
所以,有的窮人家,全家十幾口人,可能就兩三件棉襖,誰要出門誰就穿,其他人只能睡在床上禦寒。
就因為成衣貴,所以當鋪不止收衣裳,就連破布頭也有專門的人收。
因為布頭可以打格布,做鞋底,根本沒得浪費。
客棧有兩間專門洗澡的小房間,一間男子使用,一間女孩使用,為避嫌,兩間小房離得很遠。
兩間房裡都有浴桶和澡巾,但每次只能容納一人洗澡。
姜福兒拿著春裝愛不釋手:「琅哥兒,這衣裳真厚實,真好看。」
宋清琅點點頭「嗯」了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