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即將面臨滅世天災,皇帝晏殊修建的庇護所,工程之浩大,只怕比修建長城需要的勞工更多,所以,他才千方百計不擇手段搞錢搞人。
做苦役的人,勞動強度太大,每年損耗的人命不少,為了保證工程交付,只能不斷加入新的勞工。
所以晏殊修「皇陵」修了好幾年,年年都在召集匠人和大批量的強壯青年男子,再加上邊城異鬼作亂,各州災民暴動,眼下勞動力肯定非常短缺,所以京城的乞丐也都被抓去修「皇陵」!
顧瑾猜測,傷兵所的兵,應該就是新一批勞工。
畢竟傷兵所的傷員,雖然有缺胳膊缺腿的,不過大多數是四肢健全的兵。
兩千多人,又都是青壯年,他們傷勢恢復好後,是一批很不錯的勞動力,也難怪韓沐會千里迢迢將他們送回來,本就是有所圖謀。
顧瑾挑挑揀揀,隱瞞有關天災的信息,只說皇帝是因為修「皇陵」看上了傷兵所的兵,所以試探著看能不能逼他們造反,如果能夠成功,那就多了一批免費的勞動力,畢竟徵集勞工,每個月也要發銀錢的,而反賊只要保證不餓死就成。
如果不成功,顧瑾覺得他還會想別的辦法引君入瓮,破局的辦法,唯有傷兵們主動離開傷兵所,要不然此劫難逃。
元一有些不理解:「顧姑娘,皇帝如果想要徵調傷兵所的傷兵去修皇陵,直接發一道聖旨即可,為什麼要繞這麼多彎子呢?」
為什麼?自然是晏殊要維穩。
他如果光明正大將對殺異鬼有功的傷兵趕去修皇陵,肯定會被京城有心人利用,一旦那些人大肆宣揚朝廷不仁不義,煽風點火下便會擾亂軍心。
並且,晏殊在京城老百姓的威信也會受到質疑,所以,他要逼傷兵所的兵造反。
其它州城現在本就水深火熱,生活在京城的老百姓們是最安全的,就算他們對皇帝頗有微詞,卻也不希望京城會陷入戰亂,因為造反,意味著動盪不安。
當某一個存在會威脅到自己的切身利益時,就會被萬人唾棄。
到那時,朝廷就算絞殺傷兵所所有的兵,老百姓也只會大快人心,還要罵一句殺的好。
打個最簡單的比方。
候車廳里,某一個人端著一杯咖啡想要回到自己的座位,他在擁擠的人群中一邊走一邊喊讓讓,大部分人是視若無睹的,但他如果喊小心小心手裡是開水,那旁邊的人會避之不及。
這就是關乎到切身利益時,民眾下意識的自然反應。
晏殊將自己的利益與平民百姓捆綁在一起,那傷兵所的兵就算滿腹委屈,也無處申冤。
兄弟倆聽到顧瑾的分析,後背冷汗直冒。
元五知道顧瑾聰明,卻沒有想到她連朝廷的布局都能參透,他不再猶豫,轉頭道:「大哥,我覺得顧瑾說的有道理,不如聽她的,收手吧!」
元一心裡糾結得不行。
他嘴皮子動了下,卻是沒有發出一點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