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得把謝敬之的夫郎請到,你們跟他聊聊糖鋪糖廠的事,看看他有沒有本事。」
常夫人知道早上有個姓謝的大人來家裡拜訪,沒想到常如玉還要打聽謝家夫郎,不由奇了。
「怎麼回事?」
常如玉搖頭:「一點公事,他們跟顧家交好,你發帖子時,從顧家入手。」
常夫人應下,想著顧家糖鋪在搞「小福星」活動,便以此為由,約人來聊聊,看各家小孩要不要去湊熱鬧。
常家寫請柬時,謝星珩回到家裡,急忙忙找到江知與,讓他做好準備。
「有一場考驗要來了。」
江知與知道是向家的事,問:「什麼考驗?」
謝星珩心緒難平,坐下後又起身,來回踱步,腦中思緒萬千,眉頭擰起又鬆開,最後在江知與擔憂的眼神里,雙眸發亮的跟他說:「可上青雲的機會!」
這是意料之外的發展。
原來是常如玉答應做他們背後的靠山,只在採購糧米時,有個名頭,好鎮住向家的人,讓衝突從官壓商,變成官對官的平級較量。
在經商一事上,謝星珩有把握搞死向家。
但常如玉可能是帶兵過的原因,沒有文官的「含糊」。這件沒有入系統、走朝堂流程的事,任誰去辦都沒關係,他看結果就行。他偏不,他要知道具體的人員,知道負責人。還要看這個負責人的本事。
行軍打仗的人,有這個謹慎是正常的。
他們要為將士的生命負責,斷不能用錯人、走錯路。
文官的容錯率就相對高一些,尤其是這種沒走明路的事。
附和一句,答應就答應了。反正沒有文書。
成事了,功勞有他一半。沒辦成,此事與他無關。後果由謝星珩跟江知與承擔。
這件事辦成,在「糧王」的塑造上,他們會需要江知與出謀劃策。
糧王需要足夠的糧倉來撐台面,擴名聲,一間間的糧倉都會成為「國有作坊」。
國有作坊的管理人,會是官員。
例如織造局。
江知與聽了,心臟跳得很快。
「嗯,他們不一定需要我出謀劃策……」
謝星珩說:「沒關係。這只是一個機會,你能接住就好。他們什麼時候找你,都無所謂,重要的是這個機會要接住。」
有多大本事,辦多大的事。
從前沒有「糖王」,江知與跟徐誠合作糖廠以後,便有了。
朝廷從前沒有「糧王」,難道他們這些滿腦子利益分割幾何的人,還能憑空造王嗎?
一件事,尤其是朝廷的事,辦事的人和上級官員的利益是不衝突的。
一個皇商的名頭給下來又如何?這對他們的烏紗帽友好,他們就會幹。
「糧王需要足夠多的糧食。他們一層層的分利,天下田地都種滿糧食,糧倉也是空的。所以他們必須有一個能辦實事的人,先把這個功勞打下來,大家再來分利。而這件事,他們最初肯定不會捨得外放。我們耐心等著,他們找來,你便成了。我們不管他們怎麼分功,我會助你上青雲。」
鋪墊數年,糖廠這顆「基石」穩穩築高台,讓江知與有了被考驗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