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星珩對這些彈劾毫無感覺,每天虛情假意跟人演。
但商務令的推行還不錯,從他最初的彈劾奏摺開始,朝廷委派新的縣官去主理。
吏部清算過,上下一新。此次將更多等著「蘿蔔坑」的進士們調任,他們為著做出一番成績,不走前人老路,第一年的成效還不錯。
首年的稅收,大半留在當地。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按照謝星珩提出的五年計劃,前三年是扶貧,潛移默化的改變百姓們的思想,讓他們知道在勤勞之外,還得多多思考,多多嘗試。這個步驟,由衙門和當地大商戶配合,帶著百姓們做。
前三年也是厚積薄發的「厚積」期,第一年的小目標是吃飽,第二年是溫飽。第三年是小有家資。
在解決溫飽之後,各地就需要推行人才培養計劃,優先培養當地支柱產業所需要的各項人才,次一級的是掃盲。
後兩年是「薄發」期。在已有的產業上,鼓勵百姓們邁出第一步,從供貨商做起。靠自己的雙手,實現財富突破。
大啟朝是個很大的國家,縣城有上千個,單個縣城的人數又是多少?
無需怕貨品積壓,賣不出去。這裡堆積的貨物,另一個地方會缺。
而以當前的生產力來說,當地沒發展到繁華之地前,所生產的東西,在當地是可以被消耗掉的。畢竟資源就那麼點。
消耗不掉,是當地的銀錢流通率不夠好。還得讓百姓們兜里有錢,才能產生消費。
國庫沒那麼多錢,那朝廷就要拿出信譽做擔保。給此次商務令推行有功的商戶賞賜、榮耀,讓他們能「拿錢買平安符」,這樣才能承擔初期的虧損,彌補銀錢不足帶來的發展問題。
前兩年熬過去,沒有天災人禍,這件事便成了。
最難的是上下齊心。
所以推行之中,謝星珩最關注人員選定的問題——這事除卻百姓民生,也關乎著他一家的安危,他一個垃圾都不想要。
他在內閣,可以參與一點官員委派的事。
這件事他開口,就有結黨營私之嫌。
因他是新升起來的大官,也是毫無根基的重臣。吏部提拔的一批進士們,恰好也是無權無勢才被遺漏多年。
謝星珩在這件事上親自提拔,就會讓他們歸入謝星珩的「黨派」。
謝星珩就很想罵人。
什麼黨,什麼派。
他心中只有一個黨,一個派。那可不是大啟的黨派。
他不跟人吵,不跟人爭,一有苗頭,他就去纏磨霍鈞。
可憐這位老閣老,被謝星珩亂用成語的拍馬屁,捧高高。明明是為成大事的正確選擇,謝星珩不來這一套,他也會選任合適的人。因謝星珩胡亂摻和,讓他在閣內傳出了「晚節不保」的惡名。
謝星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