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和民同樣重要,是什麼身份,就做什麼事。
打仗的人,去前面。從事生產建設的人,在後方。
這是林庚一直以來的理念,他從來不認為花大錢養起來的兵會比百姓重要。
但戰局往前擴大,大多數城市,都把百姓當炮灰,推他們出城做先鋒。
時至今日,早前鋪墊的輿論起了作用。
各地百姓民怨沸騰,再有潛伏在百姓里的人煽動,讓他們知道哪怕是戰時,都有人以百姓為先,民情就擋不住了。
在昌和府和南地的版圖之間,相繼有城池從內開門,不戰而降。
而在昌和府到京城之間,防線逐日增加。
身處雲川的林庚,時至今日,都沒能策反常如玉。
良禽擇木而棲,但忠臣不事二主。林庚佩服。
他擇日離開雲川,互不為難。
此時此刻的京城,滿朝文武縞素,為太上皇送靈。
這位太上皇,見不得天下安定,死前得知賢王倒戈敗陣,又立一道詔書,要傳位給林庚。
消息封鎖之後,也傳得滿城風雨。
皇帝便說太上皇得了失心瘋。
這個病情,要一直為太上皇講經說道的國師程明來作證。
程明十九歲時做了一品國師,如今三十歲了。
他面貌沒有大的變化,臉型五官猶有少時幼態,過於圓潤柔和。
他穿著滿身繡道德經的袍服,用布條扎著道髻。並未和其他道士一樣手握拂塵,他常拿在手裡的,是一支能與拂塵比大小的判官筆。
太上皇薨逝後,程明就被軟禁與皇城的問道觀里。
給他的路有兩條,同意作證,他依然是大啟朝的一品國師。否則,就給太上皇陪葬。
程明赤腳踩在巨大的宣紙之上,拿超大號判官筆蘸墨,行走之間,畫出一副卦象。
皇帝來到問道觀,在門口駐足觀看許久,程明才睜開眼,回身虛虛行禮道:「帝星明亮,臣是識時務之人,臣要活命。」
皇帝問他:「哪個帝星?」
程明答:「只有一顆帝星。」
皇帝眯眼看著他,突地笑了。
隔天,皇陵之外起高台,名為「星樓」。
高台之下,是木材搭起的柴垛,往上是一塊平整木板,側面有梯子可以上來。
皇帝搭星樓,讓國師為太上皇講道引路,邀滿朝文武來看。
顧慎行跟著他爹和他叔叔同來,遠遠看見霍家父子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