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們嘴裡說著太忙了,沒空去玩,但他們吃過晚飯,又默契的走出家門,往張燈結彩的街區走,去過元宵。
又是新的一年,謝星珩跟江知與沒去外面過節,還在核對海城稅務。
他倆有點小緊張,很怕一頓操作下來,反而虧損了。
江知與說:「初期投入大,有所虧損是正常的,過陣子,這些投資都變成現錢就好了。」
但這不是自家生意,是一個府城的稅務。
海城的稅務,僅一府之力,就能以百萬計算。在歷史記載里,巔峰稅收達到了四百多萬。
謝星珩前幾年在京城戶部任侍郎,據他看的資料顯示,這幾年的國稅總額也就一千多萬左右。海城的稅收重要性可見一斑。
但他是做過生意的,也切實的去過了很多城市。
以他的見聞,大啟朝不該窮成這樣。畢竟朝廷不止一個鹽場,內陸還有鹽池、鹽礦,沿海城市比如上陵府,稅務也不少。
如此版圖,一千萬的稅收,平攤下來,一個縣城一萬兩,合理嗎?
把貪腐這塊兒的銀子撈出來,朝廷自然就富了。
話回正題,他倆一個算戶部的帳,一個算鹽課司的帳,再仔細核算開支。
謝星珩在城裡添置了太多的崗位,又以官府的名義,投資擴大了眾多街坊,另外還有建設所需、實驗所需。
這些地方,看起來就百兩千兩的支出,但別忘了,海城是個府城,他忙幾個月,會有多少個百兩千兩?更別提還有後續的補充投資。有的地方,累積起來,能達萬兩之數。
再有海城周邊府縣的扶持,尤其是同省的府縣。
從前都是海城「吸血」,如今該反哺了。
這些地方,在投資生產之前,需要先建設。
它們連個生產的作坊都沒有幾個,這塊的投入很大。
兩人對著帳目半個月,確認今年的最終稅務還有七十多萬兩。
主要原因是因為鹽價沒降下去,只此一項,就是龐大到難以估算的巨額財富。
謝星珩看到這個帳,認為林庚極有可能同意他的建議。
如此建設,都還有這般財富餘下,戰爭結束以後,各處休養生息。除了鹽以外,他的商務令又會在各地繼續推廣執行。
產業多元化,稅收豐富化,民眾幸福度提升,生產力高了,可以彌補些鹽稅空缺。
時代因素,鹽始終要朝廷管制,可以採取「按需購買」的原則,即使鹽價降了,也不能大批採購。
這樣可以防止走私。而利益降低,風險提高,鹽販子會相應減少。
再多發展幾年,清理清理貪官污吏,大啟朝的整體稅收絕對會高於一千萬。
林庚現在富可敵國,他手裡的鹽沒多少,相信他能理解其中關竅與利害。
謝星珩斂眸沉思一番,在上報稅務的摺子之外,又寫了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