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人手拿到一份資料,這些議論就暫停,讓謝星珩給各位大臣好好說說。
時至今日,謝星珩依然不大懂鹽務,他只算明帳。
以民生為本,這一處必然比不得翻倍售賣的暴利。但鹽價過高,是飲鴆止渴,必不長久。
他還是那個建議,從源頭提價,官府收一斗鹽的價錢,從十文錢,漲到二十文。
這並不過分,目前勞力有限,百姓自家條件也有限。這個價格收鹽,才算他們正常務工的價錢。
朝廷賣給鹽商的價錢,從一百一十文一斗,降到八十文一斗。
鹽商賣給百姓的鹽,設限不得高於百文。百姓買鹽,便可七文、八文一斤。
常價鹽是十二文一斤,降價三分之一,朝廷和鹽商依然有得掙。
但朝廷讓利很大,從每斗一百文的利潤,變成六十文。
鹽相當於是無本買賣,朝廷沒有付出什麼,不存在成本一說,這就是官山海,以充國庫。
降低了成本,但擴大了百姓的吃鹽率,同時前幾年,必然會有百姓囤鹽。手裡有點家底,就想要多買一些,以應付漲價。
這個謝星珩很肯定,現代都還有人囤鹽,更何況是古代。
這部分有閒錢的百姓,會因囤鹽,將前幾年的鹽稅缺口補上。
而全民「吃咸」不「吃淡」,會讓他們更加有勁幹活,同期再以商務令為基礎,發展建設,扶貧助農。幾年的時間,這些地方也會形成規模,等到鹽稅開始拉大缺口的時候,別地的田糧稅、商稅又跟上來了。
整體上可與現在的稅務持平,甚至超過。
超過的重點取決於建設的用心度、成功率。
而稅務,通常與貪腐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林庚再不嗜殺,還能留著滿朝的貪官污吏嗎?
顯然不可能。這些人不會一次性拔除,會隨著朝中補充新鮮血液時,一點點的替換掉。
他登基以後,就會開恩科。
再把其他等著蘿蔔坑的進士們安插去各部門實習,幾年的時間也夠了。
貪腐是清理不完的,清理過一批,還會有新的貪官污吏成長起來。
這是必然發展,但處理一批算一批。
首批貪官污吏,是最富有的。
看看年度國稅報表就知道了,一國之稅才那麼點銀子,下面的人肥得流油了。可以宰了。
這批人補充的錢財,就可以靈活使用。
一方面補上各地建設的缺口,一方面充作軍資。
鹽務問題,看似是經濟,其實是個政治問題。
謝星珩話題涵蓋度很廣,過後又包含了閒時士兵的開荒種地、種樹等基建必備事項,以及廣闊地少人稀的區域開發提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