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要借調宜王府的府兵了。自新皇登基後,大赦天下,減免賦稅徭役,這段日子都在吃國庫的老本兒,眼看著要恢復稅收了,卻有這麼一大片地方發了洪災,不僅稅收難了,還要朝廷反過來帶著糧餉去賑災。
哪怕就派一萬兵甲過去,一路上的軍餉,糧餉,也不是個小數目,借調泰州的府兵就不同了,能給朝廷省下一大筆銀子。
泰州及其周邊發水的事情,宜王早就知道。
他從吳蔚那裡得到了啟發,早在離開泰州之前,就秘密派人將糧食藏在了各個礦山的廢坑中。
而宜王府是從前的燕王府改制的,平燕王老千歲高瞻遠矚,將王府修在了一塊地勢很高的福地之上,別說泰州城就淹了不過一尺,就是淹了一丈,也沖不到宜王府。
至於城中的百姓,宜王暗示過幕僚,若是城中發水,可以將城牆打開,讓受災嚴重的百姓都躲到城牆上面去。
至於其他地方的百姓……
誰叫他們的皇帝是高律呢?
自己不在泰州,借泰州知州一百個膽子,他也不敢越過自己接收大量的災民,最多是在城門口搭一些棚子,弄幾個施粥棚。
想到這裡,宜王眯了眯眼,他記起曹天旺和自己的匯報:說吳蔚特別拜託他用造船的工藝,做了好些個可以移動的糧倉。
後來聽米莊的夥計們稟報說:吳蔚用這些密不透風的糧倉做了儲水車,每日派人從遠處拉水回來供米莊和榨油坊使用。
在吳蔚造這些糧倉的時候……泰州和周圍的縣已有乾旱之勢,而且她還給「高寧雪」寫了信,提醒了要預防大旱,準備儲水車的事情,如此……倒是可以將吳蔚此舉當成是未雨綢繆,而這次也可以說是誤打誤撞。
如若不然,宜王可真要好奇了。
一普通人,是如何能坦然應對旱災,又能提前部署預防水災的呢?
第224章 太后親審
太后千秋壽誕後的第十五日, 刑部尚書蕭盛,被任命為治洪欽差大臣,與宜王高衡, 戶部員外郎, 工部侍郎,大司農, 攜糧食十萬擔, 白銀五萬兩,三千兵甲,兩千工匠, 火速馳援泰州。
蕭盛被賜尚方寶劍, 尚方寶劍如天子親臨, 可下斬刁民盜匪,上誅貪官亂臣。
宜王高衡, 則得到了一封明黃捲軸,上面蓋了傳國玉璽,內容是宜王治下兵馬, 暫出泰州,與當地軍民共治水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