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廬知縣張寬在洪水中喪了命,縣衙也在洪水裡泡著呢,朝廷一直都沒有點派新的知縣來,其餘州府一見清廬縣連個縣太爺都拿不出來,都不肯接納這些災民。
……
泰州的時疫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毗鄰的州府按照宜王府出的對抗時疫的告示,嚴格執行,效果雖然不及泰州府,但也逐漸控制住了時疫的蔓延。
一時間,無數讚美宜王的奏摺如雪花般飛向了京城。
宜王不僅支援了這些州府物資,還拿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對抗時疫的法子,這些州府的官員和百姓無不對宜王感恩戴德,萬民書,請願信,紛紛出爐,由州府最高長官代為提交給朝廷,懇請朝廷褒獎宜王的義舉。
各地的百姓聽說了這個消息,紛紛稱讚宜王賢明,就連泰州本地的百姓也說宜王頗具當年老燕王的寬厚慈愛之風,乃泰州之福。
這後續的一系列連鎖反應,是宜王沒有想到的。
寒冬來臨,宜王又接到了一封朝廷褒獎的聖旨,除了一些常規的賞賜外,同來的還有一封丹書鐵券,上有:國之柱石,四個燙金大字。
宜王貴為一字藩王,已是封無可封,加無可加了,一封丹書鐵劵,可免三次死罪。放眼整個梁朝,除了那些開國老臣的家中供奉著不知傳了多少代的丹書鐵券,朝廷已經上百年沒有給朝臣賞賜過丹書鐵券了。
宜王的風頭,一時無兩!
正好年關將至,宜王大手一揮開了八處粥棚,以感皇恩浩蕩。
同時,宜王也沒有忘記那個出主意的人,命人在府庫里抬了十箱東西,挑出逾制的也不論箱子裡面還有什麼,通通送到了吳蔚的宅子裡。
聽說這個消息時,吳蔚和柳翠微正在米莊二樓互訴衷腸,急匆匆上了快馬飛奔歸家,到後院換了一身新衣裳,來到前院謝恩。
賞賜是宜王府的管家親自送來的,他笑容和善地將吳蔚扶起,說道:「吳姑娘,可別辜負了殿下的青眼垂愛呀,今後要多為殿下盡忠盡力才是。」
「多謝殿下恩典,民女感激不盡。」
管家將賞賜清單遞給吳蔚,吳蔚打開一瞧,銀子沒多少,儘是些華而不實的東西,光大氅就有四件。
吳蔚見管家還不走,朝柳翠微使了個眼色,後者瞬間會意,快步回到後院開了箱子,一咬牙從裡面取了二十兩白銀,找出一塊紅布將銀子包了。回到前院雙手奉上了孝敬,管家這才心滿意足地走了。
……
吳柳記的一百套成衣也做好了。
次日,吳蔚正好借著謝恩的由頭,把這一百件成衣裝車,一同送到了宜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