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問母親,您很早就看出來了吧?是怎麼看出來、何時看出來的?
母親說,新的小狗剛出現時她就發現了,這肯定不是同一隻狗。
新出現的白狗是雄性,而他家的小狼是雌性。
父母對飼養多年的狗很熟悉,絕不會搞錯。
剛看到新來的白狗時,他們很驚訝,甚至有點害怕。但驚訝很快就轉為了喜悅——這隻狗並不是死而復生的小狼,而是與愛犬相像的另一隻狗。
它的出現能撫慰孩子的心靈,那就養起來吧,何樂而不為呢。
當年男孩還小,他搞不清楚愛犬的性別。
像他這種鄉間孩子,年紀又小,內心根本沒有建立起性別概念。在他眼裡狗就是狗,哪裡還分男女。
不過,他對動物會有一些涉及性別的大致印象。比如,童話故事裡“兔子”“小鹿”通常是姑娘,“大象”是老爺爺,“貓頭鷹”是老奶奶,“狼”一般是具有威懾力的男人……
他家的“小狼”是中型犬,其實個頭不大,但在五歲小孩眼裡已經算是威風凜凜了。
於是,男孩一直用男性化的第三人稱來稱呼小狼。
孩子年紀小,父母又整天忙著賺錢養家,他們從沒有糾正過這類細節。反正只是對狗的稱呼而已。
如果有陌生人聽到男孩說的話,肯定會誤以為小狼是雄性。
等男孩長大一些,他就能夠冷靜地思考這些事了。
仔細回憶起來,即使看不出性別,失而復得的狗也和小狼有些差別。
新來的狗不會聽命令。握手、打滾、坐下這些全都不會做。
小男孩曾試圖給出口令,小狗不做,男孩也就放棄了。而父母早就看出不是同一隻狗,所以根本沒給過命令。
還有,當年小狼已經年老,比較安靜,而新來的狗非常有活力。
近兩年,這隻狗也怠惰安靜了很多,變得更像從前的小狼了。
即使察覺到了真相,男孩還是繼續愛著小狗。
可是從這天起,小狗好像出了些問題……它越來越遲鈍,痴痴傻傻的,眼睛黯淡無光,叫它也沒反應,後來幾乎不動彈了。
一天早晨,小狗消失了。狗窩裡只有一塊乾枯扭曲的木頭。
男孩把木頭拿給母親看,母親說這是側柏的樹根。
母親認為狗跑了,跑之前不知從哪挖出了這麼個東西,叼進了窩裡。
男孩卻知道並非如此。
十二歲生日過後,男孩再次見到了女孩。
現在她是目測十四五歲的高挑少女,身穿簡樸的單色衣裙,頭髮顏色比從前更淺,金髮褪成了銀髮。
她的面孔稱不上很漂亮,是一種本地人的平均長相,既沒有缺陷,也沒有特徵。
還有一件小小怪事:每次見面,她的模樣都會有點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