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剛給雞餵完食,沒料到突然被拍,所以一雙眼睛睜得很大,嘴唇微張,表情驚訝。
許敬亦看了這張照片挺久,腦海里突然就冒出了一絲不忍,他繼續往下翻,發帖人說這個小孩叫李黑娃,今年十歲,三年級。
如果有好心人願意資助,還請資助人幫忙重新取個名字。
這種名字在偏遠貧困的山區很常見,不過讀了書,小孩有了自己的想法後,難免覺得自卑。
許敬亦又往上滑,看了那張照片很久後,記下了對方的聯繫方式。
他後來是用學校的公用電話聯繫的發帖人,了解一些基本情況後,要了求助人家裡的銀行卡號。
小學每年五千,初中每年一萬,高中每年兩萬。
許敬亦大概了解過,這筆錢不僅足夠小孩讀書,甚至能夠多出一些幫補家庭,能讓所有人都很多。
每年的一月,許敬亦會在月底按時把錢匯過去。
第一次收到錢,對方的父母好像很是感動,讓孩子寫來一封很長的感謝信,信封里還有孩子的成績單,三門成績兩門滿分,只有語文差了兩分。
信中還提起了取名的事,那時候許敬亦每天很忙,他想了幾天才回了信。
信中,他給李黑娃取名李潤希。
潤,代表著滋潤,潤澤,他希望那個小孩身體健康,心理溫和。
希,代表著美好和嚮往,他希望那個小孩的未來充滿光明和幸福。
一個素不相識相隔千里的人,被自己賦予新的名字,因為自己的資助得以繼續讀書,能向著美好的未來繼續前進,以後能做自己喜歡的事,這種感覺很奇妙。
許敬亦為此分外努力。
他沒有給對方家庭自己的號碼,只給了校外自己所租公寓的地址和自己的姓名,雙方一般都通過信件聯繫,如果許敬亦換了地址,也會提前寫信告知。
如此,一過七年。
許敬亦後來還資助了其他的人,受助人會提供很多證明自己真實狀況的材料,以免被懷疑行騙。
也有朋友提醒許敬亦當時太年輕了,才十八歲憑網絡上電話里的三言兩句一張照片就敢資助那麼多年,讓他提醒對方補充一些證明。
但許敬亦從來不曾提過,他始終對李潤希抱有不一樣的期待和感情,他相信在遙遠的他鄉,那個慢慢長大的小孩,一定會越來越優秀,越來越強大。
直到他突然收到那封信。
當時他已經從文物局辭職,上面下達任務,他也已經拒絕,但看見地址剛好就是彌長鎮石岩鄉,他改變了主意。
原本他想自己應該寫信問對方要個電話號碼,畢竟現在不比當年,想來即使在貧困的山區,每家每戶應該都能有自己的電話了。
信件往來太慢,電話里或許溝通能更順暢些,他想問一下李潤希是否遇見了什麼大事,為何突然決定不再接受資助。
不過既然這次發掘古墓的任務剛好是在彌長鎮,也許是上天註定,他要自己走一趟,去看看到底怎麼回事。
也幸好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