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翻個身,掰開手指頭算來算去,如今掛念在心頭的只剩下一個太后娘娘。
太后幫了她,此刻正是難熬的時候,她不能離開。
不急。
她想,一路上可能還有許多危險,她要一樣樣的都想好。
她已經等了六七年,她不怕再等一兩年。
要事無巨細才行。
她翻個身,又爬起來,給孫三娘寫信,一寫就是一個晚上,第二天打著哈欠進宮。
二月的時候,太后有了想出門的意願。這是一個自己控制不住的念頭。起了心,動了念,便覺得在長樂宮裡面躺著是件難受的事情。
但她已經十幾年沒有出門過了。
折綰並不催她。她笑著道:「一天挪一步,也是好的。」
太后:「你哄孩子呢。」
她可不是孩子。
她試探性的搭著阿綰的手,走出了長樂宮的門。
在出門的那一刻,她的心都顫了顫。
她不肯動了。好像外頭是什麼洪水野獸一般,她又退了回去。
但太后這一步,讓還在御書房裡面批改奏摺的皇帝大驚,大喜,大為震動。
他給折綰賞賜了許多金銀珠寶,綾羅綢緞。
皇帝對太后的感情很深。他當年雖然是太子,但是舉步維艱,父皇偏愛榮妃母子,對他很是不好。
是母親一點一點拉著他磕磕碰碰的往前面走,頂住了所有的苛責,這才有了今日。
但他卻不孝順,這麼多年了,沒讓母親出長樂宮一步。
他當即落淚,對著太后道:「母親願意走一走,兒子這輩子也算是如願了。」
太后也怪難受的。她道:「是我讓你擔心了。」
皇帝笑著道:「母親想開了就好。」
太后:「談何容易。」
皇帝還提起了最近諸多人家想送姑娘來的事情,「母親真不要養一個?」
太后:「不養!」
皇帝嘆息,「聽聞英國公家的孫女不錯,朕想著母親跟英國公家的孩子有緣分,還想讓她進宮陪陪你呢。」
太后皺眉,心中不喜,「估摸著又是英國公的念頭。」
她本來是看在鶯姐兒的份上不願意說她父母的,但英國公實在是過分,她不免道了一句,「他這般難道真是為了我?」
皇帝一愣,好笑道:「自然也是為了他自家。」
但見太后不喜,本是高高興興的,難得的露出了不悅的神色,連忙道:「這是個庸才,母親不要與他生氣,朕罵一罵他就好。」
太后平日里是要說一句「那就不用了」的好話,她是個不與人為惡的性子,但今日卻道:「嗯,皇帝,你好好與他說一說,否則他又逼著孩子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