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上課沒有書本?也沒有作業?」斯南不可思議地驚嘆,羨慕嫉妒嘆氣。
趙佑寧點頭:「我媽媽還說過德國的小學只上半天,但是有些家長很不樂意。」
顧阿婆瞠目結舌:「這雙職工家庭怎麼辦,太不合理了。」
善讓笑了:「我聽系裡老教授說起北京六十年代因為孩子太多,小學上二部制,半天半天輪流用教室。這和德國那種半天肯定不同。」
景生卻覺得沒所謂:「還好吧,我在景洪幾乎沒上過小學,就爸爸弄了幾套書給我看,後來去沙井子讀書也不吃力。」
斯江問北武:「阿舅,如果說他們的教育方法不對,國家卻很發達,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對和不對的評價標準是什麼?」北武笑著反問。
景生斯江和佑寧的眼睛都一亮。
「阿舅,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古代科舉路十年寒窗苦讀,千年王朝更替,最後被炮火打開的國門是古代教育的錯嗎?」斯江又問。
顧阿婆敲了敲放餛飩的篩子邊:「讀書人有什麼錯哩?是皇帝的錯呀!」
「也不對,應該是乾隆閉關鎖國政策的錯。我們國家原來一直領先的。唐宋時代很輝煌。」作為數學競賽小能手,趙佑寧沒忘記縱向比較。
景生卻問斯江:「為什麼國家發達就是對的好的?不發達就是錯的差的?那富人就是對的好的,窮人就是錯的差的?」
沒有大人參與,三個少年人你一句我一句的,漸漸從個體命運探討到國家趨勢到價值判斷,有爭執有補遺,越來越熱火。
善讓笑著捅了北武一記:「我好像又學到了新知識,這也是美國教育方式的優點嗎?你真的不願意回來做老師?很可惜啊。」
北武笑嘆:「是他們三個後生可畏,上海的教育已經很領先了。」
旁邊一臉懵的斯南和斯好繼續討論起霍元甲來。
中午吃完冷餛飩,北武倒是做了個小結:「德國我不了解,但他們二戰後大力發展職業學校是很有作用的。關於美國教育方式呢,有幾點是客觀存在的。」
斯江他們興致勃勃地問是哪兩點。
「富有家庭的孩子更容易獲得更好的教育,比如他們小學有公立也有私立的,一個家庭有足夠的錢和精力,哪怕學校沒有課本,孩子也會學習到很多知識,類似我們中福會各種興趣班。那麼到了初中高中大學,自身條件和家庭條件越好的學生就越容易取得成功,會形成更不容易被普通人跨越的精英階層。」北武笑著補充:「這不是我覺得,是美國人自己調研的數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