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直入瓦山村那條道的左邊有一片小樹林,繞過樹林,爬上山腳,有條極為隱蔽的小野道,草木遮掩,窄小難行。
這條小道是莫非自己這麼些年踩出來的,
他經常去縣裡賣東西,在村里走來走去太招人眼,只能另闢蹊徑。
野道要翻石跳坑,若想帶什麼東西,只能背著或拎在手上,倒也適合莫非。
瓦山村的房屋多集中在窪地南頭,離著瓦山腳有兩三百丈遠,村後的這片山腳也無處上山,所以其他人並不往這兒來,尋常上山也只從村外山坡上走。
莫非與蘭嬸招呼一聲,目送她下路口進了瓦山村,自己則左拐鑽入樹林,臉上的笑意逐漸消失。
......
他的小院在窪地最北邊緣的高坡上,幾乎是貼著瓦山山腳搭的,離村落還有二里多路,日常村人提到他總帶著「北山腳」三個字,或是直接叫他「北山腳那個」。
推開稀疏籬枝編成的籬笆門,日頭已經只剩一條線了,昏黃的餘暉灑在荒野上,小院隱在山腳的黑影里,林間有一兩聲鳥啼傳來,更顯得這邊寂靜極了。
院中三個草棚一字排開,左邊的棚子最大,卻最簡單,只淺淺搭出三個棚面和頂子,裡頭一堆一堆地塞滿了東西,顯然是個雜物棚;
中間的棚子略小,長寬不過丈余,修得最為精心,四面厚實,頂子也綁得牢牢的,還用草簾掩著門,是莫非用來睡覺休息的。
最右邊的棚子輪廓稍顯粗糙,但門、頂俱全,日常燒火做飯就在這兒。
莫非急急走進燒火棚里,白日下肚的幾個饅頭,一通奔波下來,早不剩什麼了。
草棚沒有窗,裡頭黑乎乎的,莫非掏出火摺子點起油燈,豆大的燈火晃動著,眼前逐漸清晰起來。
靠近門口有個縱深三尺的火塘,火塘正中擺著一座帶鍋的小爐子,是他的鍋灶。
另有一個大肚罐子灰撲撲立在火塘邊,裝了半罐往日燒火存下的柴炭。
最裡面正對棚口的地方立著個幾乎要散架的櫥櫃,放著一些吃食和缽碗。
莫非將內袋的六十文錢摸出來藏到食櫥角落裡,又從食櫥的饅頭筐內拿出兩個凍得梆硬的粗糧饅頭。
晚飯很簡單,將小鐵鍋上添半瓢水,再橫幾根筷子,將粗糧饅頭架在筷子上,鍋下點了幾根小柴棒子,水開片刻就能吃。
出門啃了一天的冷食,晚上得吃些熱乎的。
莫非沒有坐等水開,而是出門繞到後面菜地,就著餘暉,嫻熟地拔起小青菜。
菜地不大,分做幾壟,一壟不過三丈來長,立春時撒了三壟青菜籽,二十天前才掀了保暖的草墊,半吃半賣,如今只剩大半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