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屋中間是主廳,縱橫兩丈多,左右四間木板房,也是寬闊敞亮的。
靠外朝陽最大的那間是正房,原住著莫老根和戚老太,戚老太死後,莫豐收夫妻搬了進去。
其他三間分別住著莫大寶夫妻、莫二鳳和莫小寶。
正屋的左前方,朝北排著三間角屋,也是青磚房,做農具儲物、灶屋和工具間用。工具間以前是莫老根專門做篾器用的,聽說已改成莫三寶的臥房了。
正屋右邊兩間朝南坯房,是用來堆放柴火和圈養雞鴨。莫非五歲以前隨阿爺阿奶住在正房,五歲後就搬到了柴火間,一直住到十歲出戶。
三排屋子圍出個大大的院子,院牆壘得高,不過用的是土磚。
這大屋還是在莫非高祖手上做起來的。
當年高祖和高祖的父親逃難來到這裡時,手中還有幾個積蓄。
起初,父子怕惹人眼,就與其他流民一樣,搭了幾間草窩棚子住。後來即便此地官府重新登了冊子,他們仍是擔心有戰禍,不敢放開銀袋子。畢竟那會兒,別處還未消停,不是東王打西王,就是南王斗北王。
住了幾年窩棚後,為了給高祖說親,他們才敢花些小錢,建了幾間土坯房來住。
土坯屋一住就是二十年好幾年,高祖的兩個孫子都能滿地跑了,兒媳婦肚裡還裝著一個,莫家眼見著擺脫了幾代單傳的厄運,土坯房也實在住不下了,且時局也安穩了好些年,高祖這才敢拿出錢財做大屋,好給孫子們以後說親。
大屋建好沒兩年,高祖夫妻再無牽掛,相繼離世,沒想到,已長到十歲的大孫兒也跟著夭折了,莫家的下代里,又只剩莫非阿爺一個男丁,另加姑奶奶莫蘭花。
再後來,姑奶奶嫁到百多里外的林鋪鎮,整個大屋獨留阿爺這一脈,直至現在住著莫豐收一家子。
承受了六十年多年的風雨,青磚屋如今已經破敗了許多。
莫家當初逃荒帶出來的家底,在經歷了幾場紅白事和做大屋後,已所剩無幾。人丁單薄,田地的收成有限,而手藝的收入也不多,家中積蓄艱難。莫老根去世後,莫豐收更是完全丟失了手藝,夫妻單靠種地養著一大家子老小,對房子的修葺更是有心無力。
多年來,瓦漏磚塌,毛病不斷,全靠拆東牆補西牆。
如今,角屋頂已全是茅茨,瓦片已被挪到大屋頂上補漏去了,也許再過幾年,連大屋也會變成茅茨頂棚。
不過眼前的大院大屋,比起其他人的土坯房,仍足已讓一眾鄉鄰羨慕得咂舌。
當年莫非他娘難產去世,十七歲的戚染花為什麼願意嫁給二十六歲的莫豐收做繼室,就是因為他有青磚大屋;又為什麼恨莫非如眼中釘,為什麼對地里刨食人家的長子長孫位置看得這麼重,也是因為這座大屋。
莫非幼時遭遇的苦難,可以說都是源自於這座大屋,如今哪怕它倒塌在他面前,都不會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