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離大虎家有三十多丈,半夜睡覺關起門窗,殺豬聲也聽不到什麼。
距離小瓦河也不遠,吃水還行,沿著河岸彎彎曲曲走上一里多路,就能到劉木生的院子。
大夥在心裡默想了一下,能開出來的位置圍個小院,裡頭搭三間屋棚,小夫妻帶幾個娃兒住,暫時是夠。
正武小夫妻迫不及待要去看,於是莫村長父子跟著過去,幫他們定定位,以便過後來挖基做屋。
王淑玉抱過小孫女,重新坐了回去,笑呵呵說:「你們去看。我老胳膊老腿走不動了,帶家喜在這兒玩會。」
小夫妻一走,院子裡忽然安靜起來。
洪小芹勾頭縮腦碰碰王淑玉,問她:「你們分正武幾畝?」
劉家祖上算是木器世家,講究傳承正統,本家、分支,正房、偏房,分得清清楚楚。劉木生的高祖這支逃荒到這裡,莫名也撿起了這條規矩,不管有幾個親生的兒子,只留下一個學手藝的,其他成家後就分出去過。
地是越分越少,到劉木生的祖輩那代,就有兩個叔祖實在無田地可分,只能拖家帶口離開瓦山村,幾十年沒有音訊往來了。
而如今劉木生手上,只剩六畝,最多能給正武兩畝,畢竟老夫妻這邊大大小小還有七口人呢,孫巧巧又還能生。
至於兒子們的下一代怎麼辦?那就是到時候的事了。
院裡好幾個人都黯淡了臉,世人都說多子多福,可在瓦山村,土地不夠,多出來的兒子拿什麼去養?
這片窪地當初救活了他們的祖先,卻也同樣困住了他們的子孫。
果然,王淑玉輕輕拍著家喜,半是無奈半是心酸地說:「能給多少?家裡就那麼些,埂邊有塊一畝半的...他們畢竟才兩張嘴,唉!以後有娃兒了,叫他們自己去掙吧。」
給再多,小夫妻經營再好,恐怕也只有往馬飲坡搬的。
如今就給一畝半,夠他倆自己餬口,搬走多少,就自己餓著吧。
姚大頭悄麼麼聽著,半晌才等到自己妯娌的話,起先還偷笑出來,忽地也心酸起來。
劉樹生被分出來時,老一輩給了四畝地。
近二十年來,她再要強,再會搶,也不過從犄角旮旯里摳出兩分地,一家五口勉強夠活。
這還是兒女年紀小呢,再過幾年,兒子正寶正祖長大娶親,四畝地夠幾個人吃的?
她十多年前夭折了個兒子,前些年肚裡還掉過兩個,如今四十來歲,估計不會再生,說來倒是好事了......
也有幾個嘆息著說起自家的難,好端端的圍爐取暖,倒搞得人人心裡冰涼。
王淑玉擦了擦眼角,又樂呵起來,打孫女的襁褓後抽出一個布袋子,對眾人團團說:「討米囉~~~明兒家喜就一百天了,管各位討幾把米做百日粑,保佑我孫長命百歲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