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劇發到網上後,粉絲反應非常熱烈,一堆在下面催更的,就連孟天娜也打來了電話,問她下次拍攝是什麼時候。
蘇景分身乏術,又不願意放棄好不容易有點起色的事業,每天都過得非常艱難,好容易才挨到周五帶可可去看心理醫生。
心理醫生姓吳,四十多歲,溫文爾雅,讓她別太緊張,說這只是一個心理應激反應,很多孩子多少都有,只不過有的家長粗心一些,還沒覺察到孩子就自愈了,又問可可的生長環境最近是不是有什麼大的變故。
蘇景一聽這話對頭,生出了希望,立刻把離婚,被老師針對,換幼兒園以及可可奶奶搶孩子的事一股腦都說了。
吳醫生嘆氣,說:「這就對了,這麼多事堆在一起,大人都受不了,何況這么小的孩子?!」
蘇景非常慚愧,一想起自己試圖讓一個三歲半的孩子心智堅強,逼她直面殘酷的人生就恨不得抽自己一個耳光。
她趕緊追問要不要檢查,吃藥或者動手術,又表示會不惜一切代價給孩子看病。
吳醫生搖頭,說:「這其實就是一個心理疾病,一般多發在四五歲的孩子身上,有的孩子不知不覺地好了,當然有的會加重,甚至終身不愈。
家長肯定要干預,但要用對方法,第一千萬不要四處奔波求醫,沒用,還會增加孩子額外的心理負擔;二, 不要總盯著孩子,要對她所有的反應視若無睹,否則孩子會精神緊張加重病情,第三,也是最有效的方法,營造一個輕鬆溫暖的家庭氛圍,讓孩子獲得安全感,慢慢就會度過這段難熬的時光。」
蘇景一邊聽一邊點頭,緊繃的神經剛鬆弛下來,又因為吳醫生最後一句話揪了起來:她去哪裡給可可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但到底不像之前那麼慌亂了,之前簡直是撞進蜘蛛網的無頭蒼蠅,現在卻在黑暗中看到了方向。
25、每一個生病的寶寶,依然是媽媽眼裡的全世界
從吳醫生那裡回來後,蘇景變得格外小心翼翼,時刻關注著可可的情緒,百般呵護,幾乎到了百依百順的地步,可可的脾氣卻越來越大,而且非常固執,鑽牛角尖鑽得厲害。
有天晚上蘇景陪她拼樂高,要拼一個可愛的草地小木屋,剛開始母女倆還是其樂融融的,好不容易成型了,可可卻不滿意了,說房子前的路燈和圖片上的不一樣。
蘇景耐著性子給她解釋,圖片只是參考,不可能完全一樣的,可可不管,非讓她弄得一模一樣,說她爸以前給她拼的樂高就能和圖片一模一樣——都不知道是猴年馬月什麼時候的事了。
蘇景拉住她揮舞的雙手,溫言軟語地哄她,但她絲毫不買帳:明天再買個新的不行,動畫片不看,棒棒糖也不吃,蘇景再稍微多說兩句她抓起拼好的積木就撞了,然後尖著嗓子了嚎起來,不知道哪裡來的壞脾氣。
蘇景頭疼欲裂,心中躥火,一遍遍告訴自己深呼吸,深呼吸,她是個生病的孩子。
可可一直鬧到筋疲力盡才罷休,其實鬧到最後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鬧什麼,只是莫名地委屈,越鬧越委屈,睡著了還在一抽一抽地哭泣。
蘇景無奈盯著她看了半天,小臉蛋哭得通紅,頭髮被汗濕透了,變成一縷一縷的,又覺得她好不可憐。
第二天早上,可可在媽媽溫暖的懷抱里緩緩醒來,眨巴著朦朧的眼睛,懵懂可愛,已經不記得自己昨天的聲嘶力竭。
她伸手摸摸蘇景的眼睛和眉毛,甜蜜蜜地叫媽媽,咯咯地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