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皇子分封海外這事實在是太大了,僅僅憑藉一個猜測,而且大量的證據還只是由裴清提供,鄧元很清楚,就算這事能說服自己,想要說服其他朝臣,難度也是很高的,除非還能找到更多的證據來證明。
同樣似裴清這樣的夢中尋寶者是找不到了,就算有人這麼聲稱了,鄧元也不敢信,之所以對裴清如此信任也是因為裴清這些年給出的好東西太多,也超出了常人的想像力,必然不可能是胡編亂造,可其他人就沒有辦法用這麼長時間來驗證了。
那麼驗證的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海外的書籍,知識不可能無緣無故地出現,就算是很多年之後的事,那現在應該已經有痕跡,他要找到這些痕跡,然後和裴清給出的資料對比,這樣才能找到切實的證據來說服其他人。
鄧元將他的想法一五一十地說了出來,皇帝有些驚訝,他原本以為鄧元要過好一陣才會接受這個猜測,不曾想對方這麼快就接受了,甚至還開始找佐證的證據。
皇帝有些欣慰,不枉他第一個就告訴鄧元,而對方的應對也沒有辜負他的信任。
……
因著這些年對出海尋找新作物的熱衷,出海多了,從海外收到的東西也多了,其中就包括一些書籍,儘管這些書籍暫時還沒看到什麼用處,可收集這些書籍人的想法也很簡單,以前海外作物也只是當個稀罕看,不覺得有什麼珍惜的,可如今還不是變了。
那蔡家憑藉找到紅薯得的封賞簡直是羨煞旁人,如今不知道多少家出海時都盯著當地的作物不放,可惜這麼幾年下來也沒有找到下一個高產作物,足以證明這作物難找,說不定只能再走遠點,或者碰碰運氣。
而這書籍現在看著沒有用處,可之後說不定也變珍貴了呢。
有這個想法的人還挺多的,反正都是要出海,碰到書就收集幾本,此時大盛民間海外書籍還真藏了不少。
於是當朝廷表態要收集這些書,儘管重視程度不如之前的農作物,可還是讓不少人歡欣鼓舞,覺得自己的行動不算白費。
不過朝廷這個態度倒是讓不少人對著海外書籍有些好奇起來,畢竟在不少人看來,大盛才是世界的中心,文化自然也是如此,這海外的學識能有什麼好的,以往這些書在手上,都沒有什麼人願意看,如今想看的人倒是多了起來。
只是以往不想看的時候沒感覺,現在想看了,不少人才發現這海外的文字和大盛相差甚遠,不找個譯員翻譯一遍還看不懂。
好在因為這些年出海的多,而來大盛討生活的外邦人也多,從事譯員這門行業的人也多了,翻譯起來才不是那麼的難,只不過這種快速翻譯出來的文字都比較粗略,自然也看不出什麼好來。
以至於一些人看完後都想不通朝廷為什麼會收集這些書籍,看著遠不如大盛的書啊。
倒是各科研究院的人看出了一些端倪,他們發現這些書籍上的一些內容似乎和他們學過的內容有相似之處,儘管內容相較他們學過的教材要淺顯一些,但似乎出處語言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