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氏醒來,淚流滿面。
也是這一年,盛夏,南北大澇,江河決堤。
無數人受災。
方氏以誥命之身進宮,拜見貴妃。
當今皇后過世了,貴妃就是後宮最大的人。
她跪求貴妃,願意將家財全數上交國庫,只求能救人。
此事自然驚動了年邁的皇帝。
他從記憶的角落裡找出了當年那位徐愛卿。
這般深明大義的女子,老皇帝平生僅見。
自是要親自見一面的。
方氏毫不猶豫,說自己只有一庶子,庶子頑劣,不堪大用。只留下一點點家財夠他過日子便可以了。
餘下所有錢都交給國庫,只求一個恩典,為她的兒子徐鵬舉立一個小小的廟,求個祭拜。
而她送上來的單子,是令皇帝也震驚的一個數字。
徐家幾百年的基業,不容小覷,還有方氏帶進來的嫁妝,甚至是徐老太太當年的嫁妝。
徐老太太固然家世不如他們,可也是不差的。
甚至還有葉氏當年家破之後帶來的古董字畫之類的。
老皇帝草莽出身,就算接了前朝皇宮,一次見這麼多好東西和錢,也是震驚的。
當即准許。
於是,方氏根本不顧族中人反對,將家財全數交給了朝廷。
而方家緊隨其後,也將家業交出去了三分之一。
他們當然有別的考慮,與其等災後老皇帝清算世家,不如先出血。
可不管怎麼樣,徐家這樣的,才是叫老皇帝記住了。
薛鵬舉的廟建起來,別的不知,災民們卻知道他的母親捐了整個家財。南方北方決堤的江河都是用那個錢修建的。
所以,他的廟一時間香火鼎盛。
方氏做完了這一切,將餘下的錢給了李氏和她兒子。
宅子也一併交出去了。
她對徐家只有恨,肯為徐家留下一個孩子,就是她所有的仁慈。
也是她……不想作孽了。
最後,她便出家,做了道姑。
她自覺做不來好人,就只能約束自己,不做壞人。
很多很多年後,徐鵬舉的廟還在,後來人們叫他退水公。竟還發展出請他的神像能鎮住水災。
經過那麼幾次陰差陽錯,反倒是越來越叫人相信。
往上考究時候,只說徐家徐鵬安才是方氏生的呀,可民間哪裡鬧的清楚呢?人家方氏說是兒子,那就是兒子,說不定那個徐鵬安才是庶出的麼。不然人家做娘的還能搞錯自家孩子?
於是,後來果然有人這麼信了。
後來,方氏過世,下去受她該受的苦了。反倒是徐鵬安,因這廟和功德,竟被下面看重,做了個小官。他又為自己母親積德。叫方氏減了不少罪責。
再也不必見,可終究,算是互相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