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對店鋪的歸屬感建立尤為重要,所以他們會定期開展團建!
「歸屬感?」康熙雙眼如同鷹隼一般看向了胤禛。
剛才星敏並沒有在康熙的面前提到這些,當然是因為不敢提。
這全天下都是人家康老爺子領導的,你在人家面前談人心的歸宿,這不是欠刀子砍嗎?
但胤禛是皇子,他可以說可以提,甚至這可以成為他的政治資本。
這是康熙一直都想要的東西,想要漢人依附、承認,可那些酸臭的文人都是硬骨頭,寧死不屈。
甚至還有人考科舉考上便走,還寫書罵他,他為了得到民心,非但不能砍了這些人的腦袋,還得笑著裝不在乎。
「依你之見,要如何才能讓漢人對我大清有歸屬感?」
胤禛抿上了雙唇,星敏對他說的只是團建,關於國家的這些都是他的看法和見解。
其實,對於百姓來說,並沒有什麼屈服不屈服的。
誰當皇帝對他們來說並無區別。
就像之前,福來被抓,百姓對皇阿瑪感恩戴德,歌頌皇阿瑪是個聖賢的君主,他們並不在意到底是滿人做皇帝還是漢人做皇帝。
只要能讓他們吃飽就是好皇帝。
難以解決的只是那些自以為品德高尚的世家或者讀書人。
「讓認同我們的百姓成為讀書人。」胤禛非常嚴肅地說出這句話。
「你把聖訓讀到狗肚子裡去了!」康熙瞪著他,等他繼續說,若是說不好……
清承明制,早在順治年間便已開社學,百姓之子皆可入學。
「雖開社學,但教導他們之人並非我們的讀書人。」很多人去社學教書,無非是為了躲避勞役,甚至是考不上功名才會選擇去教書。
那樣劣等的老師,如何能夠教出好的弟子?
「社學為蒙學,我等兄弟蒙學之時,皇阿瑪令我等熟讀聖訓以記先皇聖德,百姓蒙學之人,可知皇阿瑪政令如何?」
如果是星敏聽到胤禛說的這些話,說不定要驚掉下巴。
她可沒有和胤禛說過什麼思想品德書,什麼新聞聯播。
「皇阿瑪日日殫精竭慮御門聽政,勤勉至此,又有多少百姓能知呢?」胤禛說完這話,閉上了自己的嘴。
他有些後悔,這些都是他和星敏相處過程之中,從她的話中得到的感悟。
今日皇阿瑪詢問,他竟然一股腦地說了出來。
康熙心中自然非常震撼,勤政是他對自己做一個好皇帝的要求,是自身的修養。
他想要讓大清強盛,想要守住祖宗家業必然要勤政。
「讀書人,難道也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