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古代的統治者們都害怕,害怕百姓識字之後,會對自己的統治造成衝擊。
原因自然是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們都受過那些文人的苦,那些文人們又酸又臭又硬,完全不講道理不說,還總是讓統治者下不來台。
讀過歷史的人都知道,特別是在宋代的時候,那些文臣們就以自己能夠『勸誡』皇帝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若是能夠把皇帝噴個狗血淋頭,那麼他們就是成功的文臣,能夠名揚千古。
皇帝被噴了還不能反抗,反抗吧,又要被噴你不接受勸誡,是一個昏庸的君王。
作為皇帝,自然是希望這樣的人越來越少,傻瓜越多越好,要是全天下的人都讀了書,那豈不是全天下的人都能『勸誡』他們了?
「我們要讓百姓讀書,但不是只學習那些四書五經,而是識字、學本領。」多認識幾個字是大家都接受的事情。
「倉廩足而知禮儀,讓百姓識字也是一樣的道理。」
若是想要一個連吃飽都困難的人講什麼道德、什麼倫理,那恐怕是不行的。
同樣,若是想要讓一個大字不識的人知道朝廷都做了什麼,靠著口口相傳顯然也不行。
人們都信奉白底黑字為實,從別人的嘴巴裡面聽到的東西,怎麼可能會有自己親眼看到的?
胤禛聽的很認真,並且在星敏說話的時候,有自己的思考。
他的想法是直接在教學的內容之中加入大清好的部分,讓所有的讀書人都學這個。
不光是讓讀書人學這個,還只允許學了這些的讀書人考科舉,倒逼所有讀書人都必須知道朝廷為百姓做了什麼,大清為百姓做了什麼。
那些從一開始就學習這些內容的讀書人,自然也就成為了他們大清的讀書人
然後便是收拾那些不認可的人。
或者說都不怎麼需要收拾,他們所教導的內容無法讓人得到地位自然就不足為懼,學識高又如何?我們科舉不只考那些!
他們沒有了傳教的可能,那些至今對大清仍有排斥的書生自然一代而亡!
但星敏的路線似乎更為廣闊,她針對的不是讀書人,也不是培養他們的讀書人,而是培養更多的人。
「只有實實在在讓人看得到的好處,才會讓人心服口服。」
「若人人都能讀書,該擔心害怕的便是那些沽名之輩。」
星敏說這話的時候也很認真,有些時候她甚至不是很明白為什麼那些人會做出如此舉動,寫一些詩文辱罵當政的人,甚至在盛世之時謀不軌之事?
朝代更替,本就是因為原本的朝代變差了。
聰明的讀書人,應該先觀察大家的生活是不是變好了,然後再做出選擇和判斷。
如何在新的當政者手中保留文化,如何同化外來者,才應該是讀書人應該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