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往常最多見的就是杜教授冷著的臉孔,自視甚高的驕矜,和對這世上大多數事物缺乏耐心的煩躁不耐,很少聽到他這麼爽朗的笑。
有膽子大的學生踮起腳尖,透過門上有些模糊的窗玻璃往裡探看,便見杜教授正捧著一封信,笑容灑脫而愉快。
在杜教授自得的神態間,好像還有欣賞和難見的熱情。
「杜教授果然在看信。」偷看過的學生轉頭道。
「果然,每次杜教授看過信都會變得很奇怪。」
「對,不是在圖書館裡廢寢忘食,就是東奔西走地折騰學生。」
「現在又多了一個,他看信的時候還會笑。」
「不知道是什麼信。」
「古怪的信……」
辦公室里的杜川生並不知道自己的行為驚動了好奇的學生們,他放下信,細細品味林雪君的行為。
之前寫的論文署了她的名,那時林雪君就在回信中表示她付出得很少,受之有愧。
如今為了回報他的認同與善意,她也寫了篇很好的文章,給他露臉加署名。
草原磨礪了她的意志和能力,但也保留了她的童心,這很好。
…
對著信又讀了幾遍,杜川生夾著信再次趕往圖書館。
查了2天資料後,他在林雪君投稿的文章後補充了一些關於新疆等西北草原的內容。
比如新疆區域食蝗量最大的鳥是候鳥粉紅椋鳥,它們喜歡在石灘堆築巢,鳥巢形狀如何,怎樣製作等等。
這樣一來,林雪君這篇文章就不僅是對今年春天呼色赫公社社員抗災成績的歌頌,和內蒙東北部草原抗災的具體操作方法的分享,還包含了西北草原針對林雪君書寫的方法、因地制宜的修改策略,
那麼不僅內蒙古草原上的牧民讀之有用,西北牧民讀之也會收益了。
6天後,《科學探索報》登載了杜川生為林雪君補過內容的版本文章。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