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想到呢, 做獸醫還要去首府開大會。
深秋時節,火車上不像年前那般載的都是歸家的遊子。這趟車上, 去幹嘛的人都有:帶著任務去其他城市採購物資的採購員、工作調動要去其他廠裡帶隊的技術工人、去探親的牧民……當下坐一趟車要花費掉的可不止是一筆小錢,能用火車做遠途遷徙的人都頗有家底,穿得也體面。
回想起生產隊裡大家平日穿得破破爛爛, 真像深海魚類一樣, 只要不見人,就完全不顧形象。
其實也是沒有那麼多可以換洗的衣服。
箱子裡裝著的是那達慕大會或參加一些婚喪嫁娶等活動時穿的, 是平時絕對不能穿的珍貴衣裳。往常一個季節的衣裳一般也就兩身,整日做勞力的人的衣服不可能不被磨壞洗舊,沒條件買新的,自然只能破破爛爛地湊合了。
就連林雪君這個生產隊最有錢的人, 也幾乎每件衣服都有補丁。袖口磨出花邊來, 就連補丁都懶得打, 反正沒破洞也不影響穿。最喜歡的藍色套頭衫的袖口更是補丁疊補丁,這在後世的她來說根本就不敢想像。
今年夏天,生產隊裡的秦老漢一家也從氈包搬進了土坯房,希望明年全生產隊所有人都有土坯房住,還能穿上新衣裳。
要是可以的話,就把第七生產隊到場部之間的路鋪了。最好把整個公社的人員都調動起來,水泥路要修起來幾乎不可能,至少碎石路可以壓一條吧。
只要路通了,運輸速度和安全性都能大大提高,到時候無論是從生產隊往場部賣奶,還是場部的東西賣到各生產隊,都更快捷了。
賣得快就能賺更多錢,大家不用把喝不掉的奶做成大量奶豆腐吃,而是可以賣錢換成各種蔬菜等平時吃不到的東西,既能豐富飲食,也可以保證各種不同營養的攝入。
當然被改善的肯定不止有吃的,奶、野果子、各生產隊種的水果、木材能更好地運輸出去,大家賺到更多錢,每個駐地都能建設得更好,穿的、住的也會改善。
要想富,先鋪路。
林雪君在本子上不斷寫寫畫畫,想著提升生產隊效率和收益的各種辦法。
記下今年冬天要繼續辦學習班,基層獸醫人才培養出來了,像普及基礎教育一樣,在牧區普及應對牲畜日常病的基礎治療手段,絕對是提升生產效率的最有效辦法。
先讓牲畜都能活,這是最核心的。
然後就是要想辦法給活下來的牲畜增膘、健體。
托腮望著車窗外不停變換的風景,林雪君又陷入新一輪思考。
大家雖然有飯吃、不受凍了,但距離富裕生活差得還是太遠了。後世好多知青通過高考等方法離開邊疆和農村,曾經與他們朝夕相處的生產隊同志們卻可能留在原地。
前世林雪君曾讀到過一篇寫知青歲月的文章,筆者非常感性地提及,他們正直不阿的老隊長到了九十年代家裡都還窮得只有一個枕頭,全家人睡的大炕上連個棉花褥子都沒有。
開放的時代對於有條件讀書的人來說,是改變命運,走向小康的大機遇。但對於另一些曾經響應號召辛勞在建設一線,後來年紀等各方麵條件都變得不利的人來說,卻像被遺棄一樣。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