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王小磊阿爸,薩仁阿媽,衣秀玉、王建國、奧都和陳社長……他們都還好吧?
跟穆俊卿約好一起坐車回草原,不想準備買票前,又忽然出了件事,耽誤了返程。
……
……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對邊疆地區的建設十分重視,多次進行草原科考,並把草地資源開發納入重要建設計劃。
後周總理制定全國農業科學技術發展十年計劃,提出把發展農牧業放在首要地位。
為此,農科院一直在考慮建農業、牧業研究所的問題,確定建草原研究所後,商討如何改善鹽鹼地、如何改善草原水土、如何進行優種改良、如何完善畜牧產品的製作與運輸難題等問題為研究所首要研究內容的同時,到底去哪裡建草原研究所也成了個大難題。
因為地址一直未商定,草原研究所最初招收的草原、畜牧、農學、植物學等專業的十幾個研究所實習學生暫歸農科院西北畜牧獸醫研究生代管,暫駐蘭州。
研究的開展一定需要個各方麵條件都能充足供應的環境,使研究員們可以無後顧之憂地投入工作。
同時還需要有足夠廣闊的草原提供研究環境,要有比較成熟的後部支持——較好的後勤工作,充足的輔助人員,高配合度的本地牧民社員,良好的草原環境,足量的實驗品(牧草、牲畜)等等。
無論是放在呼和浩特還是放在甘肅,總覺仍不夠完美。
商討建址的會議開了又開,總是無疾而終。
年後復工,草原研究所的建立也到了迫在眉睫之際,上面的任務總要落實,教授、老師和實習學生們必須儘快到位,分好研究室,開啟工作——今年春天無論如何都得開建研究所了。
杜川生因為綠僵菌等研究成果而飛速躋身中農科學界頂尖人物行列,最近的許多會議都邀請了他出列。
農科院喬院長有意安排杜川生做草原研究所的所長,是以關於草原研究所的所有會議都點名杜川生必須參加,建所選址會議自然也少不了他在場。
在一群人拿著地圖等文件又一次發表想法、各執己見時,杜川生忽然抬頭望向院長:
「我也提一個地方吧。」
「嗯。」喬院長點點頭,示意他講一講。
其他人也暫時放下手中文件,抬頭齊望杜川生。
「綠僵菌的研究是在內蒙古呼倫貝爾盟海拉爾市邊的呼色赫公社第七生產隊完成的,呼盟草原局特派專員兼呼色赫公社獸醫員林雪君在第七生產隊支邊,她這些年發表的文章都是在第七生產隊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