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繞著幾乎等同一個大村子或小鎮子規模的場部來來回回不知多少遍,最終決定還是在場部下風口臨河的場地新建幾棟屋舍——這裡東面是興安嶺樹林,西面是草原,北面是場部,南面是往海拉爾去的碎石路,地理位置絕佳。
在商量怎麼建房屋的時候,穆俊卿也被一個電話調了過來。
開過幾場會後,草原研究所的建設問題居然就落到了穆俊卿肩上。他親自設計的三座三層小樓區和畜棚、植物試種區安排規劃,完全征服了杜教授和負責接待落實工作的呼盟草原局工作人員。
方案一確定,草原局的工作人員和配合落實工作的海拉爾市政小組,以及呼色赫陳社長便開始全力配合穆俊卿,開展起建設工作。
因為穆俊卿同志的設計不簡單,預計可能要好幾個月才能完成建築工作,杜教授便先帶著自己的研究員們在暫時辦公區先開始了劃組籌備和初期工作的推進。
生物小組散開去研究起各種害蟲益蟲的活躍期,另一個優種小組則向各個公社散開去登記草原上養殖的各種牲畜的品種及優劣,優質牧草改良和種植小組也……
工作開展的同時,許多來自其他省市的研究員也開啟了與這邊的生活習慣和自然環境磨合的最艱難階段。
來自濕潤南方的人要適應草原春天的乾燥、大風,還有進入四月仍遲遲不肯走的寒冷。
來自城市的人也要習慣很少能吃到精米精面,把肉丟進奶茶大快朵頤的吃法,和比午餐晚餐還多油脂的早餐,還有那些頓頓不落的奶豆腐、酸奶、奶酪等等奶製品。
不等大家開口道出各種不適應,林雪君便將所有研究員帶到了場部北邊的小食堂里。
這裡有從臨近的黑龍江傳遞過來的東北菜可以適配大江南北的研究員——比臉還大的盆裝菜,豐富的亂燉,裹了糖稀的又甜又面的拔絲地瓜……
解決了飲食不習慣的問題,林雪君又為每個研究員都準備了草帽、頭巾,防風和暴曬兩件套是每個草原人都必不可少的。
在研究員需要出行時,她又跟陳社長商量過,從場部馬棚里挑了幾匹溫順的矮腳蒙古馬分給這些不擅長騎馬的研究員,使他們能更快上手草原上最通用的『交通工具』。
在大家還沒開口抱怨草原上晚上冷,燒炕的柴不夠時,林同志已帶著一幫青年不知道從哪裡搞到了一堆干牛糞,還有幾張柔軟的羊皮優先女同志們當被子蓋。
於是,到草原公社裡的前面半個月,大家還沒深入研究,就已經對林雪君五體投地了——在這邊啥啥事兒都得找林同志啊。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