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的縣學非生員不可進,生員身份以下若要就學,要麼去私塾破蒙,要麼承襲父兄,再不然家族富裕的,可以請先生上門授教。
謝歲錢,丁賀樓這等望族,無一例外都托家中管事來再三確認:「年紀滿足要求的,是否不論男女,皆可入學?」
范成秋身旁坐著一個梳著雙髻的女童,高宿指著她現身說法:「那位是我們教諭的幼女,開學以後,她就要在縣學讀書了。」
「可以不在縣學食宿嗎?」
「僅憑自願,陸大人設置食宿的初衷不過是為了方便那些住得比較偏遠的學子。」
管事得到了想要的答案,心滿意足地回去答覆主子。
而百姓知道的消息少一點,相對來講,他們對此事抱著半信半疑的態度。
辦學告示貼出去的前兩日,百姓裹足不前,直到看見幾家大戶都把子女送來以後,才放下心來,他們關心的則是另外的問題:「若是孩子離開家裡十天半個月的,我們怎麼放心。學堂如何保證他們的安全?」
高宿一一作答:「你們若是不放心,可以隨時來縣學看望孩子,另外,會有專門的衙役負責縣學的安保事宜,之前你們在流民收納所應當感受過。」
高宿指的是在流民收納所時,部分家庭要出去幹活,家中孩子不方便照看,就會交給衙役託管這件事,高宿這樣一解釋,其性質看起來倒是和託管殊途同歸。
有一些百姓真如陸久安所料,不願把家中女童送來上學,趙老三倚在石墩子旁掰著手指頭給他們算帳:「你想想,你家女娃在家也是要吃飯的,假如你一個月要花100文錢,現在送女娃來讀書,縣衙會補貼你一半的生活費,相當於你半個月才花50文。而且指不定你家女娃爭氣,若是讀書了得,以後還有機會在縣衙當值呢。這不是穩賺不賠嗎?」
趙老三話糙理不糙,舉的例子淺顯易懂,百姓順著他的話想了想,打消了男女偏頗的念頭。
到了報名截止那一天,總共來了200多個學子,孩子們高低不一站在孔子石像前,臉上充滿了對未知的期待和興奮。
陸久安看著這群大小蘿蔔頭,心情激動:「這些都是應平未來的希望啊!」
200多個學子,按年齡階段化撥成四個班級,分別由四個老師來帶領,這群孩子,坐在教室里,領到人生中第一份紙筆,珍而重之緊緊抱在懷裡,眼裡盈光閃動,含著淚花。
他們裡面有一些人,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面對這些來之不易的東西,心裡那份感慨和珍重可想而知。
華夏21世紀,因為義務教育的普及,神州大地上已經鮮少有人因為貧窮讀不起書。高等教育遍地開花,大學生們多如牛毛,如今再看這群孩子的反應,不知怎麼的,陸久安心裡格外不是滋味。
陸久安想了想,對一旁的范成秋說:「不若我們借用入泮禮,給這群初學者們舉辦一個破蒙儀式吧。這麼重要的時刻,值得紀念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