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就出去玩了一天,明霽怎麼就和他父母處得這麼好了?
何嶼渡拉開椅子坐下,聽到何秉燭說:「樾山的茶葉很好,色翠香郁,茶湯醇厚。但是山路難走,運輸成本太高,又沒有品牌效應,賣不出去,打不開市場……村民們也沒有別的經濟來源,大部分人家的青壯年勞動力都出去務工了,只有一些老人在家務農,物質匱乏,生活困難。」
「我和阿玉知道樾山這個地方,還是因為國家開始扶持那裡的旅遊業,我們去採風,在樾山住了一段時間,發現樾山的村民們生活真的很困難。那裡連所學校都沒有,孩子們每天需要走兩個多小時的山路去上學。」
「所以我們才資助村子裡修了一所希望小學。」席玉溫聲道,「老師都是請的本地人,有一些年輕人願意留在家鄉建設家鄉,他們有的做網上直播帶貨,有的去學校給孩子們上課,這個地方的人如同這座山,蘊藏著一股堅韌的生命力。」
何嶼渡喝了一口溫熱的豆漿,又聽著何秉燭開始談樾山的旅遊發展、茶園規劃什麼的,他聽得有些雲裡霧裡。
「爸,你們要承包樾山的茶園?」這轉行是不是跨得太大步了,他爸媽做設計還行,做生意……何嶼渡覺得不太行,他們家的人天生就不是做生意的料。
何秉燭解釋道:「是明霽他們集團響應國家的扶貧計劃,要幫扶樾山。」
何嶼渡有點驚訝,他看向明霽:「那你們準備發展旅遊業還是包裝茶葉推動茶葉經濟?」
這慈善做起來,可比他那10萬的捐款有意義多了,行善積德如果真的能具象化,這會兒明霽肯定是渾身冒金光。
何嶼渡被自己的腦補逗笑了。
「策劃部給了兩個方案。」明霽說,「還在開會討論。」
明霽在樾山的詳細資料里看到了希望小學的資料,他有些意外這所小學是何秉燭和席玉捐助修建的,但也算是意外之喜,他正好能和何秉燭他們了解樾山的情況,聊聊規劃問題。
明霽看何嶼渡在笑,也不知道何嶼渡在笑什麼:「你有什麼建議嗎?」
何嶼渡夾了一個煎餃吃,慢條斯理地咽下去了,才開口道:「要想富,先修路。修了路,賣茶葉。」
「樾山就只有一座古廟,保存得好像也不是那麼完整,沒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沒有特色飲食。」何嶼渡一針見血地道,「沒有吸引力。」
「樾山茶老爺子特別喜歡,我也喝過,茶很好,比發展旅遊業其實更有潛力。」
何秉燭和席玉一同看向了他,眼神中帶著一些複雜和欣慰。
明霽也在看他,然後慢慢笑了起來。
「怎麼?我說錯了嗎。」何嶼渡被何秉燭他們看得有些莫名。
「明霽剛才也是這麼說的。」何秉燭笑道,「他說國家在扶持旅遊業,他們就重點發展茶葉經濟,互相帶動。等茶園發展起來,可以提出採茶、炒茶的體驗模式,再打造休閒度假村,形成另一大旅遊的特色。」
明霽想的比何嶼渡長遠多了,但是他們倆的選擇的大方向都一樣。
何嶼渡喝著香甜的豆漿,覺得自己的心也跟著泛著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