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有兩個兒子, 要為這兩個兒子操勞一生,想到以後要蓋新房,要娶進兩個媳婦,還有每日的家用吃飯,那得多少耗費啊。
他們揮動鋤頭的動作更利索了,儘管勞累,但臉上都帶著笑。
卻不想小兒子在長至三歲後,還是不會說話,可急壞他們了,忙帶著孩子奔波到鎮上去看大夫。
大夫說無事,就是說話慢些罷了,再等些時候。
「且看這孩子的面相,以後會是個有本事的,做爹娘的不要急。」
許父許母哪能不急啊,後頭又請跳神的婆子來,餵了小兒子一碗的灰符水下去,還是不管用。
會見人笑,就是不會說話。
他們甚至都想,倘若真的不會說話,只要能做事,掙口飯吃,以後還是可以娶上媳婦、生上孩子的。
等到小兒子長至五歲時,終於會說話了,但每回只蹦出一兩個字,村里人都慣於叫他二啞巴,改不過來了。
許父許母無奈,也早接受。
大兒子跟著一個瓦匠師傅做學徒,一年難得回來幾次,但學得真本領,以後便能多掙上幾兩銀子,比他們種地的強多了。
日子總會越過越好。
他們也想給小兒子找門事做,卻到七歲,越長大,性子越是孤僻,常自己待在一處。
只能先給他找了個放牛的事,是附近一個有錢人莊子養的水牛。
傍晚夕陽西下,還不見人回家,准在哪裡蹲著,拿根樹枝在地上寫寫畫畫。
得扯著嗓子喊「二啞巴!回來吃飯了!」
他們也喊他二啞巴。
二啞巴今日新學了《三字經》的一句。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
他坐在樹墩子上,望著地上的字痕,低聲默念著,想,可是「一」是從哪裡來的。
他冥思苦想,把先生說過的話再回想,可先生都未提到過,同學們也未問到。
先生說過:「我說多少次了,要多讀書,要多寫字,才能真正明白這些聖賢書里的大道理,你們爹娘辛苦勞作,把你們送來我這處念書,你們卻不肯用功,怎麼去參加童試!真是氣煞我也!」
這是先生最常說的一句話,他記在心裡。
於是他擦掉地上的那些字,用樹枝一遍又一遍地將新學到的道理寫著。
「一」到底是從哪裡來的?
「二啞巴!回家吃飯!」
忽地,娘的喊聲從遠處傳來,二啞巴慌張丟下樹枝,站起身,用草鞋底搓掉地上的字,往炊煙飄起的地方跑去。
到家裡,吃著米麵饃饃,喝著稀粥,他還在出神地想那句大道理。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