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初七,第二天第三場考試,他必須全力以赴。
蠟燭徹底燃盡,天也亮。
捕快依舊發了大餅跟水,這會運氣比較好,早上的餅都是剛做得很熱乎。
苦了一天的考生們狼吞虎咽,紀元卻只是略略吃了大半個,還沒吃飽就把東西放在一邊,水一半用來喝,一半洗洗臉回神。
馬上就要考試,不能吃太多碳水。
不然碳水消化升糖,考試的時候能困死。
第三場再復,是要認真的。
辰時正刻,早上八點,試捲髮下來。
依舊為兩道題。
第一道是,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此話出自《論語》,太宰,就是一個大官問子貢,你們老師是哪一個聖人,他怎麼會那麼多東西。
子貢回答說,是上天賦予他的賢德,讓他懂得那麼多學問才技。
但子貢的老師孔子聽說之後,回答說:「太宰你知道我的,吾少賤也,我小時候很窮;故多能鄙事,所以會很多卑賤的才技。真正的君子怎麼會這麼多才技嗎?肯定不會。」
而這句吾少也賤,故多能鄙視,就是其中的一段話。
這句話的分析有很多種。
有人認為是孔子的自謙,大臣說他是聖人,子貢說上天賦予的。
所以他要說自己其實很一般。
他之所以會很多別人看來低賤的技能,是因為他小時候家裡窮。
這些技能在君子看來低賤的技能,是他們不屑做。
孔子能這麼說,他其實很了不起,他確實是子貢說的聖人。
也有人說,這是孔子真心實意回答,自己並非聖人,自己的才技也並非上天賦予。
之前教諭也說過,孔子眼中的聖人,是要博施於民而能濟眾,這樣的人才是聖人。
而孔子也認為,當今世上已經沒有聖人,更不可能認為自己就是聖人。
後面說吾少賤也,所以會很多低賤的才技,則是真心實意這樣認為。
當然也有很多解讀。
每個大家解讀的方式都不一樣。
只要分析的言之有物即可。
朱子跟張居正等大家都對這話做過註解,每個人理解的方向都有出入。
紀元看過的註疏很多,各種想法在腦子裡碰撞,一時不知該怎麼下筆。
就連要不要稱呼孔夫子為聖人,都是一個問題。
孔夫子一直在說世上已經沒有聖人,這個包不包括他?
但大部分人都覺得,孔夫子就是孔聖人。
也有一部分人並不認可,如果遇到認可的考官,那就要順著孔夫子是聖人的寫。
若不認可的話,就要反著寫。
能不能過關,考官的喜好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