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話也被解釋出很多含義。
孔子的想法,到底是怎麼樣的呢?
就像紀元之前文章里寫的,想要了解他,了解聖人,不如去讀他的書,念他的話吧。
有的在捧他,有的在貶他。
但或捧或貶,只有讀了才能懂裡面的含義。
一個人到底要怎麼做,到底要有什麼樣的精神世界,這本書都有解答。
孔子走後,孟子來了。
他們相隔了上百年,終於有人繼承孔子的想法,把這門學說延續下來,給了這門學說不同的生命力。
他們都在講仁,但又是不同的仁。
孟子在說仁義禮智,再說知性知天命,又講身心之學。
讀懂裡面的浩然之氣,更能行於天地間。
最後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最後是中庸。
中庸只用兩個字便能概括。
難懂。
有人說中庸不過是和事佬,是和稀泥。
但真的是這樣嗎,真的如此簡單嗎。
若真的是這樣,那這本經典也不必流傳千年了。
宋人把這篇從禮記里抽出來,直接作為了儒家哲學的基礎,這本哲學書籍,甚至是奠定儒學的心法。
萬物中和,萬物不偏不倚。
要如何做?
要怎麼做。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夫子洋洋灑灑,再次串聯起四書,學生們不僅是在聽,更像沉浸在經典當中。
正榮縣縣學夫子,從不是讓他們單單背誦,單單理解,更要明白其中的意思,要成為這樣的人,努力成為一個聖人。
從白天到深夜,衝刺班燈火通明。
路過的人都能看到,裡面十二個考生全力以赴,只為備戰府試。
四書深度複習,五經分為不同的小組,由不同的博士來講。
講到春秋,提它的微言大義,提春秋的是非觀,善者褒,惡者貶,尊賢者,賤不肖者。
作為魯國的史書,很大程度上補充了當時的文化。
更別說此書用詞優美,若能精通,文章根本不在話下。
再讀禮記,中華向來稱禮儀之邦。
禮記更包含了儒學的價值觀,四書里有兩篇都是從禮記中抽出,從而形成對當今社會的禮儀跟規範。
在千年前構建了在當時看來,一個相對和諧的制度跟規範。
禮的核心也是人,是生命,是尊重。
禮之用,和為貴。
若能參透這些意思,一個人的精神世界,就會格外豐富。
從頭到尾把四書五經梳理,最後的孝經更是倒背如流。
《孝經》能單獨列出來,雖不在四書五經之列,卻也是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