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裡不是京城,能欣賞他的大作的,也就只有自己。
紀元眼下是有烏青,可精神抖擻:「您先看看,看了再說。」
劉大人翻開紙張,只見這裡的標題為《論梯田溝渠建設,與肥料結合,稻鴨魚共生系統》。
好長的題目!
但是這題目?
似乎不是簡簡單單抒發自己的感情?
而是獻策?
這文章除了開頭結尾之外,大概分為三份。
開頭寫紀元調研的情況,以及請看文章的人加以指正。
接著是正文,第一部分梯田的溝渠建設,首先本地的梯田建設應該是本地第一。
甚至放在天齊國,在同時代也算很厲害的。
原因只有一個,自主性。
如果是給自己打工,多累都願意,不用交稅的寧安州,就是這種情況。
故而紀元看遍各地田地書籍,加上還有上輩子的記憶,本地的梯田應該是獨一份。
但是,溝渠的建設,卻還有可以進步地方。
紀元著重給出幾個方案,利用山泉建造更為科學的水利設施,人為的,更大範圍地導引山泉。
修建更多的水塘,雨水少的時候,就用來儲水,雨水多的時候則用來調蓄山洪。
特別大的山洪或許沒辦法,但像今年這種,要是有許多大型水塘,肯定能調蓄山洪。
等到他們收割稻子,翻耕之後,再放水,這樣就能達到灌溉的目的。
這種大型水塘,本地其實在挖,只是進度有點慢。
紀元給出的方案是,除了官府組織的大水塘之外,各村各田,還要有小水塘。
這種水塘越多越好,別看個頭小,但勝在多,同樣能達到調蓄山洪作用。
分派到各村,讓他們尋到自己直流的上方,在合適的地方挖水塘。
遇到水低田高的,用東南地區那邊的一種「踏車」,或者西南這邊的「筒車」,用這些水車來引流灌溉。
適合的水車模樣,已經被紀元從書里找到圖紙,作為附件放在後面。
後面的內容越寫越詳細。
田地低地方要怎麼修,高的地方要怎麼引水。
容易引水的地方要怎麼做,沒有水源的山地如今無人開荒,但等到人口增多,那邊也會開出來,到時候又該怎麼弄。
還有修了水渠之後,上游的田地要是截留下游怎麼辦。
這些問題一一給出方法,給出自己的思考。
同時還強調找合適的樹來種植,那種樹的根部必須牢固,可以緊抓土地,防止水土流失,還能增加土地肥力。
第一部分關於梯田溝渠建設,已經看的劉大人看得精神一振。
後面關於肥料的運用,更是讓劉大人覺得可以立刻行動。
平日裡的村寨產生的各種糞便,都可以沉在水塘里,一個漚肥,這不用多說,當地人也會。
但放在水塘里,甚至讓水流到田地時,就讓當地的土壤肥沃起來,十分省時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