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寧安州的人都因為這件事忙碌起來。
今年因為府衙提醒,他們早早收穫了稻子,家裡男女老幼都跟著去挖水渠。
山上的部分,需要每家出勞動力,按照各家田地多少,看應該出多少人。
山下的部分,各家負責自己的部分。
前者還需要村長監督,後者完全不需要。
所有的水渠都要相應的標準,不是越深越好,也不是越寬越好,都要按照地勢來定。
工匠李老爹在滇州府多年,對水利更是瞭然於胸,他安排的位置基本沒錯。
再加上紀元給了現代溝渠的建議,對方很快融會貫通,跟他手頭的東西結合。
一直到八月底,寧安州的村寨終於規劃好一半。
李老爹還是要歇歇,這真的太累了。
剩下一半的村寨雖然著急,卻也在忙另一件事。
他們在村寨里先挖肥料的大坑,加之去山上採集水冬瓜樹的樹苗,暫時先移植出來,等到春天就可以種上。
當然了,他們最著急的,還是水渠的修建。
紀元看著最近一個月的成果,發現了一件要緊事。
建設梯田溝渠,準備沖肥,這些都好說。
但另一件事,卻是沒人操心的。
也就是計劃里的第三部分。
稻子,鴨,還有魚的共生。
這一點尤為重要,魚吃雜草,鴨吃蟲子,拉的糞又能肥田,沒有比這更好的循環方式了。
等秋天收穫的時候,稻子產量絕對提高,魚跟鴨子也會很肥美。
這麼好的事,怎麼沒人做?
錢掉地上肯定會有人撿。
如果沒人撿起來,說明會有代價。
紀元率先思考的便是,這件事對百姓們來說有什麼難處。
倒是不難猜到。
紀元給小黃餵了飼料,摸著小黃的腦袋,它最近辛苦了。
為什麼辛苦?
紀元認識不少小吏,還有附近的山農,都借用小黃做事。
小黃力氣足,做事也專心,自然很受歡迎。
紀元好歹也是本地的六品官員,為什麼大家敢過來借?
因為沒錢。
沒錢的時候,什麼事都敢做的。
借牛而已,大家肯定會試著張嘴。
紀大人同意,又是另一回事了。
「不考慮稻魚鴨共生,也是沒錢。」
沒錢買魚苗和鴨苗。
這很正常。
要說本地人,因為不交稅,吃喝大概是不愁的。
但也因為吃喝不愁,各家孩子就很多。
一來二去,種的糧食基本用來餬口,真正賣出去的並不多。
而且本地人也不太喜歡跟外面交流。
隔壁就是鎮南關,而鎮南關來往不少兵士,雖說過去一趟並不麻煩,但普通百姓還是不願意多走的,古代的兵士跟現代的可不一樣。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