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禩根本沒有料到,這件事才只是個開始。
春三月,康熙生辰宴當日,他被勒令回了貝子府閉門思過,當時康熙盛怒之下,也沒說什麼時候放他出來。
到了五月初,帝王隱隱有了消氣的跡象時。
蒙古諸盟中,竟有十餘部一道聯名上書,為八貝子胤禩求情,並請皇上恢復胤禩的官職和爵位。
康熙三十年,自打定下盟旗制度後,內札薩克蒙古(內蒙古)便被劃分為六盟,二十四部,四十九旗。
這次為胤禩求情的,竟然高達半數之多!
其中最叫康熙沒想到的,居然還包括了巴林右旗。
伊哈娜可是他最為疼愛的女兒。
帝王坐在養心殿內,攥緊了蒙古遞來的摺子,冷笑一聲:「朕竟不知,八貝子何時在眼皮子底下拉攏了胤祉和伊哈娜去!」
他忍著怒氣,將這道摺子留中不發,全當沒有看到蒙古諸汗、王公的請求。
這般拖到了五月中旬,民間文人們又開始為胤禩發聲。
倒也沒有人在這時候上趕著稱他為「八賢王」,不過,這些文人士子卻自發寫了不少稱讚他的詩文篇章,傳到了翰林院一眾學士耳中。
大朝會上,有人將此事提起時,康熙早已能淡然處之。
帝王笑道:「五月初的時候,朕接了蒙古諸汗的請安摺子,巧的是這些人也在為八貝子求情,還為他……爭取官復原職,爵位如初。」
「自木蘭圍場建立已有十七年之久,朕每年北巡,幾乎從不落下。胤禩在諸阿哥中,不是伴駕隨行次數最多之人,甚至……只有寥寥四次。爾等以為,蒙古諸部為何要替他這個八貝子求情?」
乾清門前靜極一片。
都是聰明人,如何會想不到這事兒可能引起的黨爭。
康熙也用不著他們搭台唱戲。
帝王坐在寶座上,眯眼笑著繼續道:「朕已經派人查過,外蒙漠北的扎薩克圖汗部,內蒙昭烏達盟的翁牛特部、喀爾喀左翼,以及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等九部,都曾與八貝子有過來往。最早可以推到他還是八阿哥的時候。」
「未曾出閣、開府、封爵,私下與蒙古諸部往來,其居心何在?」
帝王的聲音不怒自威。
底下眾臣跪倒,無人敢接話。如納蘭明珠這般的老狐狸已經明晰,這一擊重錘下,八貝子只怕再沒有翻身的機會了。
大阿哥死後,明珠便要次子納蘭揆敘暗中站了八阿哥。長子納蘭容若早就被帝王送去了太子身邊,他們納蘭家父子齊上陣,統共站了三邊,總歸能中一個吧?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