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她這裡倒好,別人不提,她自己就不放在心上,忘了個乾乾淨淨。
范雪瑤有些不好意思的吐了吐舌頭,感到自己這樣子是有些不夠重視兄長的前程,忙討好的說:「這不是一時忘記了麼,並非不重視。兄長雖無大才,好在自幼也算勤奮,想必就算妾沒有督促,兄長自己也能夠日日不輟,勤修功課。」
「你兄長的西席夫子是哪位大儒?」楚楠捏了下她的臉頰,不就範雪瑤的話評論附和什麼。人人嘴上都是說好話,不是說有天賦,就是說勤奮。但是最後上了考場,終究還是要看真本事的。勤奮不勤奮的,有幾分學問,到時候一看便知。
「兄長幼時在家讀書,先拜學名士趙思源,父親閒時也會指點讀書。後四年,趙名士對父親說:『這個學生將來是個成大器的,我如今沒什麼教他的了,決要辭去。只是不忍耽誤了他,你這孩子雖無十分天賦,可過目成誦。但頗有些靈氣。這樣好的學生,可莫要叫什麼陳腐的給耽擱了。我如今另薦一個好先生與他。』便舉薦了禮部尚書周彥,兄長潛心讀書,三年前得到周尚書的首肯進學,新近統考成績一優一平,升做中等上捨生。」
楚楠聽說范燁霖進了學,還考成了中等上舍,便感到很詫異,疑惑地問道:「既然已經升做中等上舍,准免禮部考試。怎麼還去科考?」
什麼叫做中等上捨生呢,其實「舍」是太學裡考核學生成績和升等的一種制度。太學的學生分作三等,新入學的學生是外捨生,在外舍習讀,然後經過兩試考核,再參考平日的行藝,升補內舍。內捨生兩年考試一次,考試成績優異的則升做上捨生。上捨生分作三等,一等是上等上捨生,既釋褐授官。也就是無需經過科舉,無需命官,直接賜綠袍、靴、笏。是一種極大的榮耀。
第二等是中等上捨生,也就是范雪瑤她大哥,范燁霖的等級,可以准免禮部考試。
考中中等上捨生的意思也就是說,她大哥不需要科舉就是進士了,只是沒有釋褐授官的榮譽罷了。這有一樣不好,不參與科考就不能評狀元、榜眼、探花。都是不用考試就能授官,上等和中等的差別就在於榮耀上,中等要薄上一些。
捨生制度里,難免有些官場上的齷齪事,比如花錢買生員資格之類的。所有有些生員的學問水分很大。因此,比起正經經過科考錄選的官員,出身上要薄弱一些。
而第三等則是下等上捨生,准免解試。大梁科舉通常是三試,初試為解試、二試為省試,最後還有殿試。也就是說,下等上捨生可以免去參考第一場考試,後面還需要考省試,以及殿試。
正因為考評優異就能授官,所以考中了卻還要去考科舉的,就好像是閒著無聊,頂著考不上的巨大後果的窮折騰。
范雪瑤倒是知道內情,她解釋道:「其實這是兄長的意思,他說想看看自己有多少學問,習讀這些年,在大梁的學子中能評第幾名。因此堅持要參考。依妾的想法,他有些多此一舉了。說到底,一篇文章做的好不好,皆是由人來評判,既是人來評判,原就有主觀因素摻雜其中。同一篇文章給一百個大儒看,評價絕不會一致。科考時的成績,很大一部分因素要看主考官的喜好,有的主考官古板,就喜歡穩重的文章。有的主考官年輕,喜好風花雪月,就喜歡辭藻細緻華麗的。有的偏于欣賞清新灑脫的文風。原本就有這麼句話: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不正是這個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