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櫃中間才是放碗的,做了一排橫隔的木條,粗瓷大碗的碗口剛好卡在鏤空處,洗完碗後水會順著碗沿滴落到地上。
碗櫃的左邊櫃背敲了釘子,掛了個用竹子做的面篩,右邊下方掛著一大一小兩塊砧板。
灶房裡有三口大缸,兩口大缸在碗櫃旁邊,要是掀開圓蓋板,一口大缸里渾濁的水底下,藏著一株株冬天醃的白菜。另一缸是蘿蔔絲、乾菜、梅乾菜,用毛口袋裝著,一袋疊在另一袋上面
而另一口是水缸,在灶台最裡邊,緊挨著牆,四方的揉面案子和大塊圓木肉案子靠在灶台邊上,空的地方放了零散的一堆糖油鹽小罐子。
還有個大架子,沒有櫃門,只有橫著的寬木板,上頭放著好些高矮不一的木桶。外頭貼了紅紙,有寫大米、硬黃米、軟黃米、高粱米、麵粉、黃豆、紅豆等等。
最中間放了張大木桌,上頭有塊跟桌面一樣大,只是傷痕累累的木板,姜青禾平時忙活很多人的飯菜,都是在大木板上切的。
不用時就拿下,桌上放鹹菜、沒吃完的剩菜,再拿透氣的籠罩一蓋。
今天灶台上的肉案子擺了塊色澤紅潤的豬肉,切板上放了好幾個白蘿蔔,一盆泡開的乾菜,褐黑色脹開的木耳,還有一大籃鮮綠的茵陳。
姜青禾帶著灰色拼接的圍布,拉了一把靠背凳坐在桌邊擇茵陳的根,這是今早她跟宋大花在山腳摘的。
都說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砍來當柴燒。春秋挖根夏采草,漿果初熟花含苞。
三月的茵陳是灣里最先冒頭的野菜,大夥叫它白蒿芽,莖上生著毛茸茸的白毛。一墩墩長在山野地頭,她清明時已經採過幾籃子,吃了點剩下全曬了,可以入藥。
等李郎中回到這裡,她還得上門問問他要不要。
這會兒摘的茵陳有點老了,再過幾天晚些變成蒿,就不好吃了,過了五月只能砍倒,沒啥能吃的。
她以前沒吃過,清明時才第一次吃,跟宋大花學了咋做,洗淨的茵陳切成碎,用擦子擦幾個土豆,擦出來的土豆絲放到茵陳碎里。
舀幾勺麵粉拌勻,上鍋蒸會兒,不用太久,等茵陳裹上層熟透的麵粉,拿出來一股撲鼻的香,帶點藥材特有的淡淡清苦味道。
單吃是有點苦,但要是配上搗碎的蒜汁,加那麼一點的鹽,夾一筷子茵陳蘸味,中和了苦味,吃起來鮮香四溢,春天山野的美味。
姜青禾燉下紅燒肉時,還攤了幾個茵陳蛋餅,只加了雞蛋混著茵陳碎,煎出來很厚實一個,兩面微焦,翠綠中夾雜著雞蛋的黃,吃的是那一口香。
她在廚房裡忙得團團轉,徐禎被她指派這指派那,屁股挨在凳子上沒一會兒,又被叫出去了。
這會兒她瞧著天色,新起的灶房她最喜歡的一點是,灶台斜對面有兩扇大窗戶,一打開光線很充足,顯得屋子明亮,讓人心情愉悅。
不像老房子的窗戶開得小,天色好時能透進不少光,天色不好屋裡昏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