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從善如流,立刻讓內侍宣召這幾人進宮。
英國公事先不知道,進殿一聽前因後果,就在心裡罵娘。這群內閣的老烏龜,平日裡有個什麼剿匪的小衝突,都是自己計劃好了一切,才讓將領「聽命行事」。現在知道拿武勛頂缸了,什麼東西!
奈何,英國公剛把孫女嫁給太子,不能不給親家面子。英國公又是武勛之首,只能先出頭試探一下:「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若要出兵,臣還需調閱近些年吐蕃來往文書,詳細查閱吐蕃地形,尋找忠心嚮導,且,若事出兵,只能以地方邊防軍為主。邊防軍近些年與征戰天下時相比,戰力定然有所減弱。再則,吐蕃地形複雜,絕大多數人上去都會水土不服,若無大國醫坐鎮軍中,將士們不死戰場死病床,非吉兆也。」
千言萬語彙成一句話:「出兵吐蕃,操切不得,需從長計議。」
很好,英國公說出了場中所有人的新心聲。又不是吐蕃主動犯邊,吐蕃也沒什麼值得搶的好寶貝,為什麼一定要打?那什麼狗屁的松日贊普,若是他自己能抗住,給他賜封號、爵位,為他的正統身份背書,他回報朝廷臣服,這是筆划算買賣。可他現在自身難保,朝廷再以幫助他的名義出兵,討不到好,反惹一身騷,不值當。
皇帝仿佛聽不懂臣子們的言外之意,他就突然天真的,聽話只聽表面意思了,問道:「依愛卿之見,籌備糧草、整肅軍隊需要多長時間?」
我的意見是拖,拖黃它。英國公是這樣想的,但不能這樣說。英國公只能道:「臣無對陣吐蕃的經驗,暫時還估算不出時間。後勤乃是兵部和戶部的權責所在……」
「何其可笑!」皇帝怒拍桌案:「卿家也是名將,怎出如此可笑言論。若是將軍都要有經驗才能打勝仗,朕還選什麼名將、教導什麼將官,都拉出去遛一遛,死道最後沒死成的,自然知道誰是將、誰是兵。」
「朕意已決,給爾等三個月時間。三個月,朕的大軍必須陳兵邊境,威壓吐蕃。」皇帝撂下最後期限,甩袖離開。
為什麼呀?臣子們滿頭問號,拉著太子不許他走,走得了皇帝走不了太子,太子常年侍奉在皇帝駕前的,肯定知道他的心意。
「諸位臣工勿憂,父皇乃是聽說吐蕃地域廣大,人口卻稀,又有礦藏之利……咳咳,」不能說的這麼直接,太子重啟話頭,「百年來,吐蕃內亂,與我朝邊境相鄰的地方,常年受其騷擾。皇祖父平了西北之患,父皇也該平了這吐蕃之弊病,還百姓一個安樂康寧。恰逢大部族贊普來投,正是我朝插手吐蕃的大好時機。諸位臣工不要擔心,松日贊普乃是安國公親自引見,為其遞交國書,忠心是毋庸置疑的。若是出兵,安國公亦可圍攻包抄,勝算極大。」
太子見皇帝爹溜了,不能有樣學樣,只能硬著頭皮解釋。然後拉著英國公的手,語重心長勸慰:「不要有太重的包袱,千斤重擔眾人挑,有父皇高屋建瓴,有諸君子運籌帷幄,有眾將士用命,何愁此戰不成呢?」
「諸位臣工回去先籌謀籌謀,若有主意,本章可直接遞到東宮。」太子孝順,誓為父皇促成此事。
被太子好言好語得勸回來,英國公腳舊獨步匆匆回到府邸,著急求見養老的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