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妍帶了好幾層帽子,又不得不帶上消音耳機,這才讓耳根子稍微清靜些。
三天裡,他們這些人都被保護的很好,也不缺水和食物。徐妍暫時沒有離開老宅所在的小區,只是遙望著遠處倒塌的殘垣斷壁,她已經能想像到外面仿佛人間地獄般的悲慘景象了。
經過粗略的航拍統計後,人們發現高層建築倒塌的非常多,低矮的建築物垮塌的則要少一些,大部分的古建築不說完好無損,但只要不是出現在地裂區域的,基本上都沒什麼問題。
徐妍的別墅也好好的,只是周邊不遠處有一座觀景塔樓倒塌了。
地震帶來的損失實在是太大了,不只是人員傷亡,還有大規模的建築物損壞,基礎設施被破壞,這些統計在一起,不斷攀升成一個天文數字。
天空中逐漸出現了一些大型飛艇,這是暫時的移動避難所,也是搜救飛艇。
在餘震不斷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農業大樓和養殖大樓開始搬遷到半開放式的飛艇上,以避免進一步造成可能出現的損失。
徐妍跟顧傲雪參觀了其中一處農業飛艇,這些飛艇普遍在離地10~50米的高度,因為要考慮供水供電的問題,每次補充水電都要遠距離移動。
更多的超大型飛艇普遍懸停在距離發電廠、水廠不遠處的上風口半空中,也有很大一部分乾脆就建在海邊,依靠自帶的核電機組發電,水源則主要依賴於海水過濾系統。
相比起水源,電力問題就要更麻煩一些。
不論是飛艇、潛艇還是輪船自帶的核電機組都離不開海水,華國的核電站主要建立在沿海地區也是這個原因。
雖然其他國家有在內陸地區建立核電站的先例,但為了保證其安全性,華國國內對此還是相當慎重的。
這主要還是因為核電機組的冷卻需要大量水源,處在沿海地區的核電站就可以直接依靠海水對核電機組進行冷卻。同時在廢熱排放、應急方面都更有優勢,而且迴旋餘地更大。
當然核電也存在一系列問題,但相比其他的能源發電,當下的光景中,核電幾乎可以說是不二選擇。
核電站的安全性甚至相比於其他發電站還要更高一些,像是這次全球地震,沿海地區的核電站也都及時被關閉,沒有出現輻射泄露問題。
20世紀60年代後期,科學家們就在一代核電站的基礎上,研究更新了第二代核電站。
之後更是研發出了第三代先進輕水堆核電站,在天災之前,各國還簽署了合約,共同合作研究開發第四代核能技術,以降低發電成本和建造時間,增強安全性,廢料產量降低到最小。
雖然到目前為止,徐妍他們還不清楚第四代核能技術究竟研發到了什麼程度,但很顯然的是,至少就目前來講,他們是不缺電用的。只是發電成本和電力運輸成了天災之後的固有難題,也是各國管理層最頭疼的事。
超大型飛艇上一般會有應急的發電設備,也包括核電機組,但並不是所有飛艇都有資格安裝的。
除了發電裝置,還有電壓穩定器和蓄電裝置,穩定器主要用以平緩電壓,蓄電裝置則用於儲存多餘、備用的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