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南州城現任的學政大人是吏部右侍郎韋之貫,弘明年間的二甲進士, 湊巧是東皋書院張山長的同年。
張瑾瑜今年無緣院試的評卷,亦是此原因, 避嫌矣。
東皋書院參加此場應試的學子人數, 實在太多。
這裡不得不提及,院試的評卷,往年都會因為學子人數過多, 一般會由學政大人提前邀請周邊書院的山長作為評卷人員之一。
院試的評卷,並不是只有考官們從頭到尾自己看完的, 這些山長們都會參與其中。
只有經過這些山長以及內簾官們的閱卷和評定,那些學子們之中的優秀答卷才會到達學政大人手中。
這裡面, 倒無需因為評卷人裡面有多名外聘的山長,而擔心會存在不公。
一是,學子們的考卷均是經過了外簾官們收卷、彌封、謄錄的。
二是,能夠被邀請作為院試評卷人的山長,無一不是進士或者同進士出身。
宣朝的院試、鄉試、會試,能夠參與科舉評卷的,只有進士出身和同進士出身的人。
府試、縣試的評卷人則會放寬至舉人出身的。
在此種場合,進士或是同進士出身的山長們,壓根不會為了一張謄錄的考卷做點什麼科舉舞弊的舉動,而丟了功名。
實際上,糊名前的答卷,就已經打亂了戶籍所在地才開始謄錄,再經過謄錄後,幾乎沒人能夠從中認出自己書院的學子的答卷。
更何況,學政大人會隨即抽查評卷流程,看看他們的打分是否合理,有無疏漏之處。
這樣的情況下,整個科舉評卷流程,已經能夠撇開個人主觀喜好,相對公平地進行閱卷。
這會兒,秦朝寧和陸傑修在聽完張山長的話後,都愕然了一瞬。
秦朝寧率先問道,「山長大人,不知學政大人若是召見,學生我等可有需要注意的?」
張山長特意找他們提到這事,只能說明,山長大人確實很看好他們,認為他們必在院試前二十內。
此外,學政大人的召見存在需要注意的地方。
聞言,張瑾瑜臉上淺笑了一瞬,滿意地看了秦朝寧一眼。
「韋之貫此人出身貧寒,素日來最煩辭藻華麗的文章,亦厭惡誇誇其談」,張山長頓了頓,提醒他們,「爾等言談舉止,勿驕勿躁,需言之有物。」
「寧願不出風頭,亦不要胡亂賣弄。」
這位當年可是二甲第一,差那麼一點點就進士及第的猛人。當年據說,韋之貫之所以殿試第四,還是因為通篇文章用詞太樸素所致。
若不然,當得個探花郎。
待到這位同年入朝為官後,他可是一路上甩下眾多同榜學子,不惑之年就爬到了六部之首,實權吏部的正三品吏部右侍郎。
所以,張瑾瑜眼下便提前叮囑秦朝寧和陸傑修不要在學政大人面前耍小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