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六,中秋後的那一天, 正歷七年的秋闈拉開了序幕。
貢院門前,從半夜三更就開始有人排隊了。秦朝寧和錢勤學也是摸黑,挑著燈籠就趕去貢院。
由於鄉試需要九天的吃喝睡都是在號房,他們所帶的物什就比之以往趕考的都要多。
他們背著大包小包的,腳步都比往常慢了些許。
此外,據悉這次秋闈的號房大部分都是磚砌的,是狹窄的三面磚房,一面對外,有部分有瓦檐,部分則是臨著小道。
南州城內前幾日都流傳著,那些面臨小道,半露天的那些號房,一旦遇到下雨颳風,答卷都得遭殃。
再加上,已經入秋了的夜裡,南州城可是頗冷的。
這使得,本屆秋闈的學子們需要攜帶的東西,壓根誰都少不了。畢竟,誰都不知道自己會不會是那個被分到環境差的號房的人。
黑夜裡,在學子們挑燈排隊驗身時,考官們的官轎也都陸續來到貢院。他們和學子們一樣,在秋闈期間亦是需要呆在貢院九天。
排著隊的學子們紛紛好奇地往那些身影張望,企圖一睹考官們的模樣。
等這些內簾官、外簾官都到齊貢院後堂了,會有監試官們封門。應試期間,外簾官和內簾官相互之間都是不得往來的。
[1]外簾官是封彌官、謄錄官、對讀官等的統稱,這類官員在秋闈和會試期間負責的是監察、彌封、謄寫、保管答卷等。
內簾官們則是所有閱卷評卷的官員的統稱,他們負責的則是就是打分和取錄。
[2]而每場鄉試參與其中的官員信息,其官銜、姓名、籍貫等,加上每場考試的考題,最後中舉取錄的學子的信息,其名次、姓名、籍貫、全科答卷,考官的評語等都會編寫成一本冊子,俗稱鄉試錄,是需要上交朝廷記錄在案的。
這就是,為何歷史上一旦踏入官場,每個人的同年和座師關係,只要有心都能查得一清二楚的原因,都記錄在冊呢。
從舉人取錄開始,主考官,同考官和底下的取錄學子就形成了座師,房師的關係。這種關係,是科舉一途中,隱秘又緊密的。
所以,一般情況下,舉人的取錄在各個考官的手裡都會很慎重選擇。
沒人想在自己的人生裡面多了不少豬隊友。
萬一對方以後犯傻干出些大不韙的事,自己也會有一定機率受到波及。
冷冽的寒風吹過,秦朝寧和錢勤學在隊伍里打了個哆嗦。
「麼兒,你可需多套件棉衣?」錢勤學關心秦朝寧道。
聞言,秦朝寧搖了搖頭,「不了,免得待會考差和外簾官們查驗的時候還得脫,耽誤時間。」
他抬眸看向前方,整條街隨著官員們的到來,那些馬車的燈籠,從僕的燈籠,油燈的照亮下……而亮如白晝。
秦朝寧心中很是稱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