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開口之際,他又思及到,他不確定先生是否日後打定主意做些危險的,自我犧牲的事,不願牽連妻子兒女,才會自己造就如今的境況。
想到這裡,他把話吞回了肚子裡。
他還是想別的法子吧。
在宵禁前,他就離開了韋府。
翌日的朝堂上,除韋之貫以外,還有幾名官員也呈上了自己關於解決當下饑荒問題的相關奏摺。
不過,只有韋之貫的那一份奏摺在朝堂上引來了不少人的爭論。
不管裡面的內容是不是能有效解決問題的,就憑韋之貫是曹明洋的人,朝堂上的許多人就不能讓他順利撈到這個功勞。
其中,劉閣老本人的心情就很複雜。
韋之貫奏摺里提及的秦朝寧,是他的門生。他的門生有解決豫州、梁州的法子卻沒有上門找他,而是去找了他的對家。
站在朝堂末尾的劉閣老的大兒子也臉色都變了。
他想了很多,是不是秦朝寧和某些人一樣主動投靠了楊首輔一派,去投誠獻計諸如此類。
而當今聖上看著底下的文武百官把朝堂都吵成了鬧市,他便問韋之貫,「獻計者,秦朝寧是何人?」
聞言,韋之貫出列,手執笏板,行禮道,「稟告陛下,此子乃下官在南州城當學政期間,主持院試的解元學子。」
他把秦朝寧的情況簡單說了一下,點明他是承陛下當年廢除戶籍世襲制度的聖恩,才得以踏上科舉仕途的一名軍戶幼丁。
聽到這裡,歷帝的神色稍霽。
誰會不喜歡能夠證明自己英明神武的事例出現的。
韋之貫察言觀色,緊接著又笑著點明,這小子如今也不過十二歲,已經在國子監入讀一年,正準備明年的春闈呢。
他用十分真誠的語氣和表情說道,「多虧了陛下英明,宣朝的社稷江山,日後又會多出不少英才為聖上所用呢。」
經他這三兩語,歷帝已是龍顏大悅。
年紀輕很好,懂得報效朝廷亦很好。這樣的人出現,就是蒼天對他的嘉獎。
朝堂上的文官們,見此,有的人的腦子已經轉過了彎來。
雖不知韋之貫為何抬舉那樣一個乳臭未乾的小子,但是他們現下就看到了狡猾的韋之貫已經秦朝寧這個小子的存在和聖上英明成功關聯上了。
這使得,哪怕是有某些心思的那些人,短期內也不可能對一個佐證聖上英明的這麼一個普通百姓出手。
而武官們則是比文官們可震驚多了。
老天爺嘞,軍戶幼丁的文舉人!!是誰說軍戶士卒都是文盲大老粗的!!
他們一瞬間對秦朝寧就產生了莫名的親切感,並且覺得自己回到府上棍棒教育下,也可以有機會出個好兒子的!
在場的姜家和陸家的長輩,是記得秦朝寧的。沒一會兒後,連少數和姜家走得近的武官也想起了那些抗倭法子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