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性子和作風,他當首輔之後,如果他不能壓住百官,怕是會變成與多方為敵。
嘉帝皺了皺眉,問劉旭,「何不秦朝寧秦大人?」
劉旭像是毫不意外嘉帝會這般發問,笑了笑,「是也,非也。」
有韋之貫在內閣,秦朝寧不會接受首輔之位的。這個學生的秉性,這麼多年了,大家都能看得到,並不是個迷戀官場的人。
朝堂自寶泰一年掀起了改革之風,過去了六年,江山社稷已可見初步的改革成效。
接下來,如果想深化改革,進一步促進民生保障落地和活躍民間商業發展,韋之貫會成為秦朝寧的那把刀。
等到韋之貫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之後,再把這首輔之位交到秦朝寧手上,這江山的百年安穩富強可待矣。
「硯之與朝寧,若得陛下加以信賴,朝政之事倒也不必憂慮」,劉旭提點這位年輕的帝皇道。
嘉帝耳根子軟,對於為官的他們而言,這是他的缺點,也是他的優點。只要嘉帝不要聽信讒言,被官吏擺布,親賢臣,遠小人,萬事何懼。
他們君臣二人談話後沒幾日,嘉帝下旨准了劉旭致仕。
劉旭就這般成為了宣國歷史上唯二能夠順利身退的首輔。他為官以來的事跡,在後世的記載中也獲得美譽頗多,人稱大明相。
這之後,韋之貫接過首輔之位,在朝堂上展開了他個人極為強勢,大刀闊斧的行事作風。
他的做事風格,不僅對於底下的官員們形成一種打壓式的相處方式,對於嘉帝來說,也頗為有壓力。
不少官員明面上不敢上奏摺彈劾他,私下就經常在嘉帝面前說韋之貫的壞話。
他們找些有的沒的,似是而非的破事安在韋之貫頭上,企圖逐漸把韋之貫塑造成做了首輔之後張狂自大,目中無人的形象。
在這些官員們的眼裡,韋之貫「橫行霸道」,依仗不過是嘉帝的信任。
韋之貫此人,獨得很,毫無黨派根基。這樣的人,天天在他們頭上「指手畫腳」,不是「小人得志」是什麼?
寒相前有劉旭就不說了,韋之貫這樣插過上峰(楊譽良與曹明洋)兩次刀子的「小人」也配?
流言,此子慣克上!
在劉旭離開朝堂後,這些歪風吹就得有些過於迫不及待,使得秦朝寧都有所耳聞。
他私下把消息同步告知了韋之貫這位先生,便沒把心思放這些謠言上面了。
寶泰六年這一年,以往與他相熟的一些人,在官位上都有了不小的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