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縣令對於姜珂她們的到來非常重視,提前數天就將逆旅重新修整了一遍,又親自帶著縣丞接待,恨不得臉上都笑出個花來。
他之所以如此熱情,原因有二,一是因為姜珂是咸陽那邊的官員,還是大王的心腹,就算縣令自己公務清明,沒做什麼虧心事,乍一見這麼大的官,心裡還是沒底啊。
至於這第二個原因嘛,很簡單,他也好奇改良農具,種出畝產數千斤糧食的這位鬼谷子弟子究極是和何性格。
先莊襄王二年,也就是新型農具普及的第一年,那時的鄢縣縣令還只是一個掌管刑獄的小獄掾,還曾經興致勃勃地和自己同僚們討論過姜珂。
當年的他才剛滿二十,正是意氣風發的年紀,也曾在心中暗自發誓要努力為吏,爭取做一個和姜珂一樣廣施恩惠的官員,最好能被調任咸陽,現在的他已經年過三十,成熟很多,逐漸認清現實,意識到郡守可能是自己這輩子能達到的最高目標。
沒想到姜珂居然親自從咸陽來到了鄢縣,他當然激動了。
縣令熱情的態度不僅僅沒在姜珂心裡留下好印象,恰好相反,反而使姜珂開始懷疑他了。
按照電視劇里的劇情發展,這種滿臉殷勤的縣令大都不是什麼好官,於是她命令章愍仔細去查縣令這些年有沒有做過什麼壞事,結果出乎她的意料,這縣令居然還真是個好官?
姜珂在鄢縣待得這幾天,除了剛開始緊盯縣令,後面就逐漸將注意力轉移到鄢縣縣衙中一位小吏身上了。
這為小吏名為喜,今年二十歲,身材不高,才剛七尺,是鄢縣的一位令史,主要負責掌管律令文書和為黔首普法,令史雖然是秦國最基層官吏,但他的職責可不小。
秦國非常重視黔首們的普法行動,試圖讓每位黔首都能了解法令,商鞅認為,這對黔首和官吏雙方都有好處,如果黔首們都能了解秦國的法律條令,就能和官吏之間相互監督,不怕官吏按照自己的私心辦案,欺壓黔首了。
放眼整個歷史上,再也沒有哪個朝代能和秦朝一樣如此重視普法工作。
地方法官每年都會到御史府去核對一次咸陽最新發布的律令,這些都是對原有的律令新增,刪減,或者修改。此時沒有網際網路等現代化工具,想要發布新的命令,就只能依靠人工抄寫文書,然後再一層層地往下傳播,這其中不能有絲毫馬虎犯錯,所以喜的工作就非常重要。
就是這些最基層的小吏相互凝結成了秦國整個天衣無縫的律法體系。
姜珂發現,喜總是很認真地對待每一份文書,每一條律令,和各種形形色色的來訪者,最關鍵是,他的工作沒有一次失誤,沒背錯過一次律令,即使再多的公務也從不留到過夜。
「 喜,你能將十八種律令全部都背誦下來嗎?」
秦國是七國中律令最多的國家,有關於貨幣的《金布律》,田地耕作的《田律》等共十八種律令,當年姜珂剛到咸陽時,這些律令可把她給折磨了一段時間,直到現在,還沒背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