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辭官他很高興,終於回歸初心了,爽啊!「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他曾經就像那被關在籠中的鳥,無時無刻不想回到森林中去,像那池子裡的魚,日日思念曾今的山澤。
這裡是一個比喻的手法,其實我們是可以看到他的遺憾的,白白浪費十三年,違背自己的本心屈身官場,好在他現在解脫了,他要「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當官哪有種田好?我就是我,要做不一樣的煙火,從此,官場少了一個大怨種,尋陽多了一個隱士。】
怨種?
陶淵明琢磨了一下這個新詞,怨,恚也。說得不錯,自己當官的時候,可不就是個大怨種嗎?天天氣不順,還是歸隱田園得好。
杜甫搖搖頭,似是遺憾又似是輕嘲:「可惜陶元亮終究不是達道之人,自我認識實在是太晚了。」
第14章 歸園田居3
王維隔空表示認同:「徒費十三年,實在可嘆。陶潛性情天真,可惜頗耽溺於杯中之物,那家裡的謀生之道呢?你雖然有酒喝,但可曾想過家中婦子會忍飢挨餓?」
一旁的劉氏聽罷之句心中熨帖,旁人只會贊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風骨,她卻想到了他家中妻子,貧困之家何以為繼呢?不曾想自己的丈夫竟然也考慮到這一點,著實令她驚喜又欣慰。
劉氏輕輕坐在他身邊,握住他的手眉眼溫柔:「相公寬仁,我今日愈發知曉了。」
王維也抬眼看她,微微一笑:「娘子放心,我定不會如他一般。」
「不會如他一般歸隱麼?」她故意挑眉。
「不會如他一般,愧對家中婦子。」
北宋。
蘇軾為偶像的選擇嘆服:「先生想要出仕便去做官,不認為這是令人嫌惡的行為;想要歸隱便去歸隱,不認為離開官場就是品行高尚。當真是一個率真的賢士!」
【所以,陶淵明歸隱就是為了「守拙」,要持守自己愚拙的天性,不學巧偽,不爭名利。那麼大家繼續往下看,想一想,陶淵明決定如何「守拙」呢?】
「如何守拙?這問得倒是有趣。」陶淵明笑道。
他自認是個愚拙之人,學不會官場逢迎,奴顏婢膝,一腔真意半數付與田園,半數宣於詩書,這後輩以拙解詩,以拙解人,倒可以算得個知音。
當然,陶淵明並不知道後世有教參,又有詩詞鑑賞詞典,楚棠只是個知識上的二道販子,將別人的解析轉換過來講出來而已,他千載之下的知音,其實另有其人,而且不止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