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們來總結一下知識點。在這首詩中,陶淵明的性格可用一個「拙」字概括,「拙」是他的天性,借詩歌的開頭幾句點出,其後他也選擇了「守拙」,即歸隱田園。
注意羈鳥、池魚、塵網、樊籠幾句,都用到了比喻的手法,而中、後幾句寫景,純用白描,動靜、遠近結合,理解性默寫可能考到,而寫法的考點則是放在詩歌鑑賞裡面,大家要靈活運用。】
不知道第幾次提到考點了,李世民終於將心中的疑問說出口:「這後輩說的考試,和我們的科考是一般麼?」
貞觀君臣這幾日一直在商討科考事宜,房玄齡也注意到這一點,回話道:
「考試者,選拔人才之用,這一點倒是不必見疑,只是臣原本以為後世是考察作詩,可聽水鏡說法,似乎考的是解詩,解詩與從政能力有何相關?」
他們的陛下文采不錯,他們這一干文臣自然也有解詩的能力,但解詩對從政來說,並不是一個必須啊!君不見以詩從政都是周代的故事了,秦以降所用漸少,後世怎會如此重視,專門考察?
【對詩意有一個基本了解之後,我們還需要考慮一個問題,課文將它與曹操的《短歌行》編在一起,曹操進去,淵明避世,曹操以天下為任,哪怕「老驥伏櫪」,亦是「志在千里」,陶淵明卻選擇歸隱田園,該怎樣看待他的歸隱呢?】
顏延之從鬱悒中回過神來,聽到這話只覺莫名其妙,高聲道:「兄長歸隱自是高義之舉!」
當然他說得在大聲楚棠也聽不見,她繼續cue流程:
【所謂「端居恥聖明」,換句話說,陶淵明選擇歸隱的行為是不是反映了一種消極的人生態度?】
「荒唐!陶潛是義士,這問題是折辱!」
王績坐不住了,他歸隱田園便是效仿陶淵明,若陶淵明是消極避世,他是什麼?
王維也搖搖頭:「雖然不是很認同的他的行為,但陶潛品性自是無可置疑,楚姑娘怎會有此一問?」
蘇軾難得沒有笑:「先生高士,豈可用消極一詞來評判,曹孟德縱有天下歸心之志,然而失節於漢,怎麼及得上陶公高義?!」
很明顯,蘇軾破防了。偶像的人格都被侮辱了,這絕對不能忍。他無師自通開啟拉踩大法,連帶著對前面提到的曹操都沒有好臉色。
未央宮。
劉徹一臉淡定地開始看戲,很明顯後世之人對這個陶淵明非常推崇,那麼有此一問不過是尋個由頭為後面張本,這種話術他當皇帝都用爛了,欲揚先抑,欲抑先揚,都是套路。
董仲舒學習儒家經典,又擔任授業之師,倒是對這個問法報以會心一笑,夫子有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循循善誘,方是為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