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天萬朝的文人聽到水鏡的話心頭又是一動,要是他們也多寫點詩,是不是也能上那個什麼教材,讓後世的學子背誦默寫啊!
一時之間,無數文人摩拳擦掌,連乾隆都開始來湊熱鬧:「朕的詩也不少,應該會被選中給天下人學習吧!」
和珅想像了一下那個畫面,頓時大汗,面上卻還是堆著笑恭維道:「那是自然,能學習陛下的詩是他們的福分。」
乾隆十分高興:「朕的詩都是短章,想來不會難背。」
所以性價比應該也很高吧!他可是很為後世學子著想的。
「來人,筆墨伺候!」他要趕緊多寫點,免得後世學子沒有詩背。
【再看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從這一聯開始,詩人轉為抒寫登高之情。悲秋,是文學中常見的傳統,從宋玉《九辯》開始,悲秋就是詩詞中常見的主題,強大如漢武帝那樣的帝王,也曾寫過《秋風辭》,「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搖落兮雁南歸」,那杜甫僅僅是在悲秋嗎?他還在悲什麼?】
未央宮。
劉徹抬頭挺胸,喜形於色:「朕是第一個被水鏡提到詩作的帝王吧!」
至於被兒子追封為帝又謀奪漢室江山的曹操,漢武帝根本看不上。
他頗有些自得:「看來朕的文采還是不錯的。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搖落兮雁南歸。寫得真是不錯,怎麼不將整首放上來。」
楚棠,這就是你不會做人了。
中唐。
白居易和元稹經常品讀、探討杜甫的詩,感想也是頗深,聞言便道:「若按後世那一切景語皆情語之說,悲秋只是表面,嘆羈旅、傷己身、悲國事才是主調。」
元稹也是點頭:「不錯,杜工部臨老,萬般憂愁在心頭,秋聲說到底只是引子。」
南宋。
羅大經搖頭嘆息:「萬里,地之遠也;悲秋,時之慘淒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處也;獨登台,無親朋也。短短十四字有八重悲苦,直讓人不忍卒讀啊!」
家人耳濡目染,也能解詩,羅大經又解釋得這樣詳細,眾人一咂摸,再看水鏡上的詩,也是紛紛搖頭,太苦了,不忍看。
太極宮。
李世民問長孫皇后:「觀音婢覺得,這兩句是在說什麼?」
長孫皇后是女子,感受本就更為纖細,輕嘆一聲道:「從詩里來看,杜甫應是客居,又年老多病,應是為自己感到悲哀吧!」